第14部分(第1/4 页)
�馐恰霸印奔遥�每隙ǖ幕八担�蚴恰安�毖АV茏魅司�ㄈ沼铩⒐畔@坝铩⒂⒂铮�⒃�匝Ч庞⒂铩⑹澜缬铩K�逍碌�拧⑷缁凹页5陌谆拔模�笠缱派詈竦闹泄�⒍�蟆⑽餮蠊诺溆虢�执�幕�匮��谛挛幕�硕�兴��⒈砹擞跋焐钤兜摹度说奈难А贰ⅰ镀矫裎难А贰ⅰ端枷敫锩�返绕裘芍饕謇砺畚恼隆V茏魅说纳⑽募坛辛耸��⒘��屯砻魑难У哪谠蹋�渎�牌降�缢�⒆匀蝗绶绲挠镅陨�剩�涑宓�胶偷纳⑽姆绺裾瓜殖隹樟榈娜松�辰纾�伤凳侵泄�⑽牡囊桓龈叻濉�
周作人曾谦虚地说,他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学无专门,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其实他创作的歌谣、童话、神话,对民俗的搜寻及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是学者所做的有开创性的专门工作,况且他一直是北大文科的教授。他说他只学得几句希腊文和日文,但他翻译那些希腊神话和日本文学作品的工作,却不是一般的懂希腊文和日语的人能做得到的。他自认为最不行的是英语,但他可以毫无障碍地通读蔼理士的英文性心理学原著。周作人的“杂”,深不可测。
再说周作人平时行事,也是一团和气,以恕道待人。在北京大学,他是以态度温和而著名的。在相貌上,周作人中等身材,穿着长袍,面庞稍圆,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他对于来访者也是一律不拒,客气接待,与来客对坐椅上,不忙不迫,细声微笑地说话,几乎没有人见过他横眉竖目,高声呵斥。据说有个时期,他家有个下人,负责里外采购等事务。那人手脚不太干净,常常假公济私,揩点儿油水。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1银元换铜币460个。一次周作人与同事聊天谈及,坚持认为时价是换200个铜币,并说是他的家人一向就这样与他兑换的。众人于是笑说他受了骗。他回家一调查,不仅如此,还有把整包大米也偷走的事。他没有办法,一再鼓起勇气,把下人请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希望你另谋高就吧。”不知下人怎么个想法,忽然跪倒,求饶的话还没出口,周作人便已大惊,赶紧上前扶起,说:“刚才的话算没说,不要在意。”
又有一次,一个北大旧学生穷得没办法,找他帮忙谋个职业。一次去问时,恰逢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驾。学生疑惑周在回避推托,气不打一处来,便站在门口耍起泼来,张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里屋也听得清清楚楚。谁也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学生竟意外从周处得到了一份工作。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大骂你你反而还帮他,是何道理?他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他不仅有儒者的宽容,且有儒者的细致严谨。他的书籍总是放得整整齐齐,给人写信,八行信笺用毛笔写,总是在最后一行署名,恰好写满,给人寄书,用纸包好付邮,一定是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甚至友人送个图章,他也要糊个方方正正的纸盒,把图章放在里边。
周作人有名,弟子也有名,朱自清、俞平伯、废名(冯文炳)这三人号称“京兆布衣三大弟子”,均以散文、小品文著名。朱以《背影》名噪文坛;俞以《红楼梦》研究成家;冯是小说《桃园》作者。三弟子为文做人,均与其师极为相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最后的大儒——梁漱溟(1)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梁漱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这诸多称号哪一个才算是真正的梁漱溟?一直以来这都是政学两界人士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在国家图书馆里,博、硕士论文中以梁漱溟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超过了数十种。而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苦闷、挣扎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梁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在退休后,用了20年的时间来重新研究父亲、走近父亲。在他们眼中,有着另外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梁漱溟。面对父亲留给世人的大量著作和思想财富,兄弟俩称自己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编辑先父留下来的各种文字资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东西,留给读者作一个比较。
梁漱溟的一生,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且他也有过几件差不多能惊天动地的大举动。东西文化论争、乡村建设运动、调和国共矛盾、跟毛泽东吵架、反对批孔,任何一件都可使他成为名人。梁漱溟一向外表严肃,在公共场合正襟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