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季,艾森豪威尔将军来到前线与第29步兵师的数百名士兵交谈。他站在一个泥泞的山坡上对他们讲话,讲完话后走回吉普车,但突然他跌了个四脚朝天,后背沾满了泥水。刚才还在听他讲话的士兵们忍不住放声大笑。不过艾森豪威尔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好。“从轰然而起的笑声里,”他回忆说,“我可以相当确切地说,在战争期间与士兵们的那么多次接触中这次效果最好。”
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组建完成后,一般情况下他要用1/3的时间到部队走访。在视察时,艾森豪威尔将军要求不得举行仪式和正式的检阅,因为他不想打扰部队正常的训练。一般情况下,他视察部队时也不会邀请媒体参加。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士兵们及其食物与住所上。
在检阅部队时,标准的程序是部队按序列排好,艾森豪威尔将军以中等速度从排头走到排尾,然后再检阅下一排。每隔几十个人,他就会停下来与某个士兵交谈几话。与士兵的谈话一般是这样的:
艾森豪威尔将军问:“入伍前做什么?”
士兵回答说:“我是种地的,将军。”
艾森豪威尔将军:“噢,我也是种地的。你种什么?”
士兵:“麦子。”
艾森豪威尔将军:“好极了。每亩能打多少?”
士兵:“嗯,如果年头好的话,大概35浦士尔。”
艾森豪威尔将军:“有这么多?好,等战争结束了我到你那儿打工。”
接下来他通常用这句话结束交谈:“帮我个忙,好吗?快点打完这场战争,这样我就能钓鱼去了。”
如果需要对许多人讲话,他就用安在吉普车上的喇叭。他总是用这句话来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你们是将要赢得这场战争的人。”艾森豪威尔将军说他因自己是他们的指挥官而感到荣幸。“一名指挥官,”他接着说,“与他的部下谈话是为了激励部属。对我来说却正好相反,是你们在激励我。”
有一次,当盟军部队已经做好横渡莱茵河的准备后,艾森豪威尔将军来到前线视察。他在沿着河岸散步时遇到一个看上去很沮丧的士兵,问:“你怎么了,孩子?”“将军,”士兵回答说,“我感到非常紧张。两个月前我负伤了,昨天才从医院回来,感觉不太好。”
“哦,”艾森豪威尔说,“那你和我是一对,因为我也感到紧张。不过我们已经为这次行动做了很长时间的计划和准备,我们调集了可以用来粉碎德国佬的所有的大炮、飞机和空降部队。也许我们可以一块散步到河边去,相互解解闷。”
艾森豪威尔还到医院看望伤兵,在医院他会问伤兵们的姓名,握他们的手,问他们什么时候、怎么负的伤,他们希望什么时候回部队。在二战时期需要设立一些医院和营舍供那些自残的、真实的或伪装的精神病、有心理障碍和性病的士兵疗养居住。艾森豪威尔认为:“指挥官应该到这些地方来,跟他们交谈,理解他们的困惑、恐惧和失意。其实他们是对生活感到紧张,而不是对死亡感到恐惧。数量多得让人吃惊的患心理疾病的士兵在听到一句鼓励的话后,会立即振作起来。不止一个士兵在谈话中激起了对生活的兴趣之后,立即对我说:‘将军,把我从这儿弄走吧,我想回部队去。’在我看来,粗暴的态度只会加剧病症,而理解却有助于治疗,如果运用得当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心理疾病。”
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里写下了为什么他要对部队采取这样的态度。“士兵们喜欢见到指挥作战的人。任何为指挥官所忽略或漠视的迹象都自然地会受到他们的憎恶,而他们也会非常自然地把指挥官的到访,哪怕是极为短暂的交谈,看做是受指挥官重视和关心的证明。性格内向和为人谦逊都不能妨碍指挥官要让士兵们看到自己,跟他们说话,尽力与他们打成一片。这么做会鼓舞士气,而如果敌对双方其他方面相同的话,谁有士气谁就有优势,在战场上士气就是优势。”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要获得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社会地位并不代表什么,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连乞丐都会成为你的救星。因此,要施恩于身边的人,投入自己的感情。有这样一句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
胸襟要广,气度要大
[箴言21]并非人人都具备宽广的胸襟,因为这需要雄伟的气度。其首要之举就是即使对敌手也不吝赞美之辞,在行动上甚至更加宽大。当有机会为己复仇时,他也会转变为出人意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