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页)
在此情况下,又要根据敌人的火力部署情况做出不同的战术选择。
如果敌人地岸防火炮部署得比较集中,则可以采用突袭的方式,首先投入主力舰,并且在较远地距离上对敌进行压制性炮击。随即投入辅助战舰,在较近的距离上进行精确炮击。并且为主力舰提供炮击修正参数。
相反,如果敌人地岸防火炮部署得比较分散。突袭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主力舰排好队列,依次进入炮击海域,并且利用已经掌握的目标信息,按照敌人各部队的威胁强弱。从强到弱,依次炮击敌岸防炮位。完成一轮炮击之后,主力舰撤出炮击海域,转向折返之后,进行第二轮炮击。如此反复。直到摧毁所有目标。因为敌人的岸防火炮对舰队有实质性威胁,因此在这种战斗中,舰队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并且各舰之间要有足够地战术机动空间。
由此可见,帝国海军的炮战战术是相当“细腻”的。
作为第一支将火炮装上战舰,进入“火炮时代”的海军,帝国海军的炮战能力一直傲视群雄。经过数百年地发展,帝国海军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炮战战术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帝国海军的炮战战术也在不断的进化着。
不管怎么说。战术的基础都是技术。反过来,技术的进步也必然会影响到战术。
这次。白佑彬没有“推陈出新”,决定按照作战计划执行任务。
上次炮击大岛时,因为属于临时调整计划,所以白佑彬有很大的战术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战术。相反,这次地作战行动不一样,计划早已确定,而且第12舰队并不是唯一地参战部队,为了战役顺利推进,各参战部队的战术灵活性受到了严格地限制,指挥官不能“心血来潮”的随意变更战术安排。
八点三十五分,“果敢”号率先进入炮击海域,紧随其后的是“东海”号、“渤海”号与“秦岭”号。
这三艘战列舰在维修时都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只是当时“果敢”号的新型火力指挥系统的效能还没有确定,所以三艘战列舰没有安装同样的火控指挥通道,只是换装了新的雷达,安装了火控雷达,并且为每座主炮安装了一台弹道计算机。另外,两艘“南海”级战列舰还借机更换了新式主炮,具备了发射重型穿甲弹的能力。只是在这场炮战中,使用的是高爆弹与半穿甲弹,根本用不上穿甲弹。
八点三十八分,四艘主力舰都进入炮击海域后,白佑彬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一分钟后,“果敢”号率先向一号目标区内,编号为“0103”的一处重型岸防火炮工事打出了六枚重达八百六十公斤的炮弹。随后,另外三艘战列舰也向早已确定的目标进行了覆盖式炮击。此时,四艘战舰的速度都只有十二节,距离海岸线大概二十四公里,距离目标则在二十五到二十七公里之间。
如果在对海作战中,这样的距离很难打中敌舰。
不说别的,炮弹需要至少三分半钟才能落到目标上,而在这三分半钟之内,即便是以十二节航行的敌舰,都能移动一千三百米,相当于五到七个舰身的长度。如果敌舰转向,则需要用炮弹覆盖五百三十万平方米,也就是五平方公里的海域,即便炮弹以最佳方式撒布,要想击中敌舰,也需要至少七百枚炮弹。显然,任何一艘战舰,甚至一支舰队,都不可能同时打出这么多的炮弹!
对陆炮击就完全不同了。
炮兵阵地是固定的,重型岸防火炮更是放置在永备工事内,就算可以移动,其移动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且移动范围非常有限,基本上可以当作固定目标。如此一来,只需要考虑炮弹的精度误差。四百毫米重炮炮弹的横向精度误差大概是射程的万分之一,纵向精度误差大概是射程的万分之一点五到万分之二。因此,在二万五千米的射程上,炮弹的误差在二百五十米到五百米之间。
一般永备工事的大小为五十乘一百五十米,因此从概率上讲,只需要四到六枚炮弹,就能确保其中一枚命中永备工事。而四百毫米高爆弹在开阔空间内的爆炸杀伤范围超过了一百五十米,在密闭空间内其威力不会降低,只会增加。因此,一枚高爆弹足以摧毁一座永备工事,至少使其彻底丧失作战能力。
如果对付的是炮兵阵地,一般一个炮兵营的阵地大小在十五万平方米左右。一枚四百毫米高爆弹的爆炸覆盖范围超过了八万平方米,即便算上误差,四到六枚四百毫米高爆弹也足以摧毁整个炮兵阵地!
也许,这些纯粹的理论计算看上去没有多少味道,可这是海军炮战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