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刘邦为保命选择造反 为立规矩逼兄弟自刎(第1/3 页)
由于刘邦在押送徭役的途中不断有人逃亡,再加上走错了路,导致无法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使刘邦身陷绝境,深感生死存亡之时选择了反叛。他忧心忡忡地叹息道:“官兵紧追不舍,徭役亦欲反我,如此下去,岂有活路?若民众揭竿而起,我等将何处安身?”刘邦深知局势严峻,生死攸关,无奈之余,他决定挺身而出,振臂一呼,率众反抗,共赴芒砀山避难。然而,好景不长,粮食短缺成为众人心头之患。连续数日,众人只得以水度日,饥饿难耐。刘邦焦急万分,思忖良策,终于决定派遣手下下山抢夺粮草,以解燃眉之急。临行前,刘邦郑重其事地定下规矩:“日后劫掠,只取瓦屋之户,茅屋贫寒,即便得粮亦无济于事。且切记,不可伤人性命,违者严惩不贷。此行只为夺粮,非为伤人,若有违者,必当以命相抵。”众人领命而去,刘邦目送他们消失在山林之中,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生存,为了众人的性命,他不得不冒险一试。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刘邦独自坐在山顶,望着远方漆黑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他默默地祈祷着众人的平安归来,也祈祷着自己能够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存活下来。原本一切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着,并无任何异常情况出现,但世事难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正当户雍齿一行人抢夺到粮食准备离开之时,一个手持利刃、满脸怒气冲冲的老汉突然朝他们猛扑过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尾生惊慌失措之下竟然手一抖,不慎误杀了那名老汉。众人眼见出了人命,不禁忧心忡忡起来,但考虑到彼此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义,最终还是决定共同帮助尾生掩盖此事真相。不久,劫粮的众人陆续归来,虽然粮食不多,但足以支撑一段时间。刘邦看着众人疲惫而满足的脸庞,心中稍感安慰。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他们返回山寨之后立刻开始分配这些得来不易的粮食。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能够饱食一餐的欢喜之中时,心思缜密的刘邦却敏锐地觉察到了卢绾神情上的细微变化。刘邦心中暗自思忖:“此人神色古怪,定有蹊跷之处。”于是他再三追问卢绾是否知晓其中内情,但任凭他如何软硬兼施,卢绾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吐露半字。正在此时,刘邦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人群,忽然留意到站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尾生。他心念一动,当即将尾生唤至身旁。向来憨厚老实的尾生此刻早已乱了方寸,被刘邦这么一叫更是吓得魂飞魄散,支支吾吾半天才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实情:“大哥……是我……我……我杀了一个老头……”刘邦闻言气得七窍生烟,怒喝道:“咱们都是些什么身份?一群死囚犯罢了!难道你还不懂吗?在下山前我是怎么交代你们的?不得抢掠穷苦百姓,更不能轻易伤人性命!若有违者必将从重惩处!如今可好,你竟敢公然违背我的命令,你让我们以后如何在这世上立足?”尾生自然清楚杀人偿命这条铁律,于是他只得默默地从怀中摸出那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并极其庄重地将它放置于地面之上。目睹此景,刘邦心中亦是悲痛万分,但他心里十分明白,既定之规绝不可轻易违背,若然众人皆无视规则,则这支队伍终将沦为一盘散沙,注定成不了气候。更何况此时此刻他们所处之境已然岌岌可危——在官军穷追不舍之下,如果还与百姓产生冲突对抗,那么日后恐再难有容身之所。思及此处,刘邦深吸一口气,他不能让队伍陷入这样的境地。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声音洪亮而有力:“但凡愿遵从此规矩者,便在此依例行事;倘若有人不愿遵命,尽可自行离去下山。”言罢,刘邦毅然决然地将腰间佩剑插入土中,随即便转身离去,留下尾生独自面对抉择,不再回头多看一眼。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令在场诸人皆惊愕不已。谁能料到,昔日里那位重情重义、被众人视为带头大哥的刘邦竟然会变得这般冷酷无情!然而,尾生虽贪生怕死,却也是一条响当当的硬汉子。并且,他实在不忍心让刘邦陷入两难境地。于是乎,尾生毫不犹豫地拾起地上的佩剑,高呼一声"大哥",紧接着便横剑自刎,以死谢罪。刘邦满脸惋惜地说道:“唉,真是太可惜了!不过也好,他算是开了个好头啊。从今天开始,所有事情都要按照这个规矩来办理才行。”雍齿默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心中原本对刘邦充满敌意,但此刻却突然烟消云散。他深深明白,如果能够跟随像刘邦这样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一起打拼,将来必定能够开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事实也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无比正确。数日后,一伙土匪饿得头晕目眩、两眼昏花,但他们不但没有去抢掠粮食,反而围坐在一起听起了故事。"老太婆,一个老太婆一直在哭天喊地的,泣不成声。赤帝之子啊,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