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瞬⒉恢皇侵�啵�褂幸欢ㄊ�康纳缁嵯猩⑷嗽薄V饕�巧缁崆嗄辍⑹�スぷ鞯娜恕⒊晒χ土粼诔抢锏呐┐迦耍�取?上�颐俏薹ㄕ莆崭闷诩涿磕晗路胖�嗟氖�俊5�牵�颐堑弥��1962年和1966年之间,总共有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达到129。28万,占总人数的65。6%' 顾洪章等,《始末》,页79。必须指出,这个数字比1975年公布的1955…1966年期间120万下乡人数要高很多;见《人民日报》1975年12月23日第一版。'。这个比例数逐年改变。我们到手的下放知青人数只有1964那一年。总共有68。1万人下乡上山,其中32万为知青,只占47%' 当年很少公布具体统计数字。《工人日报》曾经提供一个总数:共有292 000名青年在1962年春到1964年春期间下乡,其中包括社会青年(没有列举具体数字);见《工人日报》,1964年3月22日,第一版。'。闲散人员与知青一样可以获得安置经费。国家在每个人身上平均花费500元。不同的年份就有所差别,尤其是下放地点不同,差别可以很大:到农村去的178到303元,到农场去的690到1119元。
1966年,由于爆发了文化革命,下乡人数限制在38。8万。最后几批有组织的安置是在7月及8月。大家都知道,之后,尤其是“破四旧”' 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破”四旧,这就招致了1966年8月以后的大量打砸文化遗迹以及伤害有关人士的暴力行动。'运动以后,许多城里人被驱赶出城。不止是知青,还有属于“黑五类”的一家一家人、出身不好的青年、小流氓,据说他们对顺利开展文化革命以及在万一跟苏联开战的情况下有潜在危险' S。 Rosen,前引,页19。'。
文化革命:下乡中断与自发回城潮
对真正的知青来说,下乡运动在文化革命期间不仅几乎完全停顿,而且相反还掀起了一场规模壮阔的返城运动。一大部分知识青年趁着动荡的局面离开了农村。有些回城后待在自己家里,有些的确是参加了文化革命,还成立了知青红卫兵组织,之后又并入更大更有影响的组织' 关于这个问题,见S。 Rosen,前引;T。 Bernstein,前引,页263…289;定宜庄,前引,页391…396。'。他们的大字报和小报都强烈要求准许返城以及取消现存的下乡运动,并将它定性为“黑安置”。在北京,知青组织闯进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抄又砸' 顾洪章等,《大事记》,页68。',抄走的文件有一部分公布在他们的小报上。这场诉求运动波及到一部分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在当时的空想革命气氛下,他们之中有些要求调到城里,为的是“立即取消城乡差别”' 刘小萌,前引,页77。'。更有一些组织为了证明他们敌视运动是有道理的,甚至建议研究另一种形式的下乡运动(那真的是毛式的)。不幸,他们得到的是来自《人民日报》的反驳,从1967年7月起,不断有文章指出,下乡运动不是刘少奇反动路线的产物' 《人民日报》1967年7月9日社论。'。周恩来在1968年1月明确表示:
“有些知青回到北京及其他大城市,就扬言上山下乡是刘邓的政策。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这是毛主席的思想,目的是要把我们的工作方向对准农村及广大群众。”' 小兵,22,1968年2月17日,在T。 Bernstein,前引著作中引述,页279。'
从1967年1月起,当局就尝试让知青回到农村去'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CCP Documents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页165…166。'。通过报刊号召回乡' 《人民日报》1967年7月9日社论,本书序言曾引述,页15。',又下达了一系列通报,都起不了什么作用,直至1967年10月8日发出“紧急通知”'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CCP Documents ,页560…563。',命令所有知青迅速返回农村去,并禁止城里的红卫兵组织吸收他们参加。周恩来在接见各红卫兵组织代表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后来,压力变得那么大' 比如,在上海对社会上一小撮出身反动的顽固不化分子实行“群众专政”,以迫使其他人下乡;见《文汇报》1968年5月26日,刊于SCMP; 4207; 页16…17及《文汇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