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2/4 页)
山给少林寺,作为少林寺的佛田。并下旨允许少林寺自己组建合法的僧兵队伍,保家护院的同时,可以广收俗家弟子。
少林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少林寺已经是中国武术界的泰山北斗。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拳出少林,剑归华山。”也就是说所有练拳的,都要称呼少林为祖师,十有**都是和少林有关连的。不是少林俗家弟子教的,就是少林的旁支,或者直接是从少林寺学来的。
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来由是因为江南的倭寇。第一批的少林弟子是因为家乡有倭寇作乱地方,他们请了一些同门师兄弟回家乡保家护乡。可是他们人数不多,几乎全部死在了福建。最后一个师兄弟将自己的师兄弟们供奉在福建寺庙里,自己也留了下来。这个僧人虽然从此没有离开寺庙,但是开始教授附近的百姓一些武术。
福建少林寺的建立,在于明朝的一份调兵函。朝廷调嵩山少林寺的一队僧兵去福建帮助官兵抵抗倭寇。朝廷的意思是倭寇多为倭国的武士,不如叫中国的功夫高手少林寺的人去消灭。第一批的僧兵出发了,他们一行三百人由河南嵩山出发,来到福建东南沿海。
第一批僧兵的失败,原因很多。第一是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第二就是水土不服,大多数的僧兵精神不佳。第三,就是低估了倭寇的残忍和作战能力。第四,朝廷军队没有及时配合。第五,后勤保障没有跟上。僧兵不同于士兵,不但不能吃肉,而且不习惯福建当地的伙食,吃不好睡不好,怎么能和倭寇作战?
第二十三回 白兔戴冠二十三
就这样三百从来无往不利的少林寺僧兵初战失利,后来的战斗之中也输多胜少。原因之中还有一点,就是僧兵不喜杀生,倭寇却是残忍无比。僧兵只想活捉倭寇,倭寇却不顾自己人的死活,就是只知道杀人。僧兵一要顾忌当地百姓,二要注意注意不多造杀孽,顾虑太多当然不行了。
为时近一年的作战,三百僧兵死伤殆尽。朝廷只好宣布调回僧兵,僧兵第一次以失败告终。剩下的僧人之中,只有七个僧人回到了嵩山少林寺。有一些僧人从此留在了福建。一来为自己的师兄弟守灵,二来决心不打败倭寇不回嵩山少林寺。
俞大猷其实也是嵩山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更是一个辈分很高的一个弟子。他不但学得一身硬功夫,更是将少林棍法和军队里的作战棍法合二为一,创造出自己的棍法。他把自己的棍法普及福建军队的同时,更是亲上嵩山少林寺,再一次请僧兵下山。
不过这一次俞大猷聪明了,是请少林寺的僧兵们作为教练,教导士兵为主。等僧兵们熟悉了福建的地理环境之后,才派他们配合士兵出战。这样一来不但嵩山少林寺的师傅们容易接受,也对这群僧兵也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嵩山少林寺初步答应了俞大猷的请求,但是依然需要朝廷的调兵函才可以。俞大猷出面,请江南总督胡宗宪上奏朝廷,再一次请嵩山少林寺僧兵下山去福建助阵。
朝廷的调兵函下达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再一次组织僧兵出征福建。但是为了更好的指挥和控制这支僧兵,少林寺决定将指挥权交给福建的小山大师。小山大师原来是少林寺的弟子,也是第一批的僧兵。后来自愿留在福建,一边为师兄弟们建立佛塔,一边熟悉福建的风土人情和倭寇的情况。多次送来倭寇的情报资料,便于少林寺的僧兵针对练习。
在秦泰来到莆田的时候,小山大师刚刚接到少林寺的信。信中不但同意小山大师在福建建立少林寺下院,而且将未来的僧兵指挥权交给了小山大师。少林寺方丈大师并要小山大师物色一个可靠地地方将领,带领这群僧兵抗倭。小山大师本人对俞大猷的感觉不错,说起来还是师兄弟关系。但是小山大师对于俞大猷的部下的违法乱纪却是十分的不满。
这时候秦泰的出现,令这个小山大师眼前一亮。秦泰不但是一个爱老百姓的好官,更是一个军纪严明的地方官。秦泰身边的士兵都是福建本地人,和福建的百姓有很深的关系,这样一来打起仗来会更拼命,平时也不会太欺负当地的百姓。不像俞大猷的军队,来自五湖四海,而且还有一些强盗、土匪招安来的,他们才不会管百姓们的死活,打起仗来也是斤斤计较。
所以小山大师请人去求见秦泰,希望秦泰能来一次新建的福建莆田少林寺。刚好一个老僧说他认识秦泰,曾经还是秦泰的师傅。小山大师仔细的向这个老师傅问了秦泰的事情,老长老知无不言,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说了出来。小山大师就更加喜欢这个和佛有缘的秦泰大人了。
这时候田中一郎一战刚刚结束不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