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但是无论参照同行的做法多么情有可原,如果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过度地追求资产配置的一致性,行业的改变会非常困难。在极端情况下,每个基金经理都由于担心与同行的差异,紧盯着别人的组合,而忽视构建组合的最合理和根本的原则,即构建适合自己的组合架构,而非盲目地复制其他机构的资产组合。
三、逆向投资的机会与风险
投资组合经理的态度决定了投资组合的最终命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投资运作与其他商业运作存在明显差异,那些被视为标杆的企业管理技巧在投资领域也许并没有用武之地。很多商业领域的成功都是依靠复制成功,将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如果一个产品获得成功,那么进行更多的投入基本上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收益。同样,让失败的项目“壮士断臂”,可以控制损失,优化资源配置。
投资恰恰相反,很多成功的投资源于逆向思维。对待成功者,一定要用怀疑的眼光。对已经成功的投资策略要么缩量,要么彻底摒弃。相反,对待失败者,一定要怀有信心,越是不受追捧的策略,越要考虑大力支持。
逆向投资并不意味着让投资者一味地逢低买入,但越是不被看好的投资,越要对基本面进行认真分析。此时认真做功课一来为建仓找到充足的理由,二来在受到市场质疑时可以增强信心,不为所动。逆向投资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事实上,短线来看,逆向投资会看上去很傻,因为已经低估的资产很有可能进一步走低,从而使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完全与市场不同步。
逆向投资需要相对较小的团体进行决策。因为如果决策者团体过大,一致性思维便会逐渐主导决策过程。行为学研究中有一个术语叫做群体思维(group think),讲的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达成“共识”,为此他们宁可接受明显错误的决策。
逆向的长期投资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面临严峻、甚至是不可逾越的挑战,特别是在面对基金管理人、投资委员会成员以及董事会时。所以建立鼓励超常思维的决策框架是资产受托人的重要任务。
投资步骤(15)
但是,克服从众心理本身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一味地追求独特的投资政策,很有可能置组合于不必要的、没有回报的风险之中。虽然鼓励另辟蹊径可以提高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投资原则来约束,投资者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下面就是这样两则失败的案例。
案例:纽约大学的债券之痛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基金管理人完全从机构的利益角度出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有可能由于过于追求非主流的投资策略,而导致经济和名誉的严重损失。纽约大学捐赠基金过去二十年的表现为我们注解了错误的投资策略可以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考虑到学校财务状况的恶化及股票市场的风险,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确定的资产配置方案为66%投资于债券,30%投资于股票,4%投资于其他资产。 [9]这种做法与其他大学捐赠基金明显不同,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债券比例是行业平均值的2倍,而股票比例则只有行业平均值的一半。
从1981年到1982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谷,纽约大学捐赠基金将股票的比例从33%的低位进一步降到7%,将债券的比例从62%的高位进一步调高到90%。关于资产配置的公开报告显示,一直到1985年,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债券比例一直在90%以上,而股票比例维持在个位数,甚至一度跌到只占基金资产比例的3%。从1985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纽约大学捐赠基金的年报不再提供投资组合配置的信息,但是可以确定这种不同寻常的组合结构一直延续。根据1995年再度公开的投资组合情况:债券占到86%,股票占到9%,债券比例依然高居不下。从1997年开始,该基金才逐渐将资金由集中投向固定收益债券转移到具有较高收益的其他资产上。
所以,只能遗憾地讲,由债券主导的纽约大学捐赠基金在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中几乎完全成为旁观者。从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有16年股票的收益都超过了债券,而且每年平均高出6%。只有1987年的股灾是个例外,当时固定收益战略显示出优越性,基金董事会主席拉里?蒂施(Larry Tisch)在年度投资委员会上甚至得到了所有人起立鼓掌的礼遇。可惜这种欢呼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市场便迅速发生逆转。1987年末,标准普尔500指数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