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页)
是真正到了颗粒不收的灾荒年,这种东西就成了稀罕物。
何太厚啃着地梨儿嚼着芦根,晃晃酒葫芦还有不少酒,对准葫芦嘴儿欲饮却止,重新栓好。起身刹刹腰带,觉得又有了劲头。没经过那个年月的人,没有相似经历的人,难以理解何太厚。肩负重任饥肠辘辘,竟然抗拒食欲诱惑,不肯解开包袱剥个煮鸡蛋吃块馒头。哪怕饮口烧酒,提提精神也好哇,何以辜负乡亲们一番美意呢?
何太厚并非苦行僧,也并不是没动馒头和鸡蛋的念头,甚至差点将烧酒一饮而尽。当他动这个念头的时候,更想到那些缺医少药的伤员,在强忍着伤痛的折磨。这些吃食,不仅可以给他们些许补养,更重要的,这份情意可以抚慰他们的心灵,可以缓解他们的伤痛,还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说不定因了自己忍受一时的饥饿,能够救活某个弟兄的性命。
何太厚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坐在田埂上,啃着地梨儿嚼着芦根稍作休憩的时候,百步开外有块高粱地,那里潜藏着几个汉奸便衣,他们正虎视眈眈注视着他呢!
这些人就是新近成立的津西侦缉队的成员,为首的就是那个蒸不熟煮不烂的胡大头。他们从子牙河畔,一直跟踪到这里,为嘛不动手呢?没有什么复杂原因,只是他们依稀看到被跟踪者,腰间别着双家伙。
再根据被跟踪者的气势派头、行路架势综合考虑,胡大头断定,就凭身边这几块废物点心,拿下对手绝无可能。本人的大头名气虽然四乡远播,真拿性命换名声尚无那个境界。真人面前不露相,胡大头便舍弃这次充大头的机遇,打发手下回去报告,要求大队长李元文率队增援。而自己带人继续瞄着何太厚的行踪尾随,他希冀着在李元文面前露一鼻子,或许得手领到赏金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老何,怎么说这都是一次失误。也难说,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人间无完人,英雄并非无闪失。何太厚受到某种亢奋情绪的影响,最重要的,根据太阳方位估算,他要去的目的地尚有一段路程,时间显得紧迫。久经沙场的何太厚,居然淡漠了敌情观念,违背了基本的军事要领,武装行军忽略了注意观察周边情况,同时也忽略了自身的某些细节。
暂时不要忙着责怪老何,有关吸取教训的事项以后再说,假设需要检查,这里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熟悉华北大平原的人士容易理解,江南或者山区、丘陵地区的人们,则难以具体想象大平原是个什么样子。假若喜欢找真,不妨打开地图看看,范围别太大,只看京津保之间这块区域。可以说一马平川一望无垠,除了稀稀拉拉的村落,无任何天然屏障,唯一仰仗的,青纱帐起来可以遮遮挡档。然而现实哪像过了若干年,后人拍的电影那么如愿。日寇铁蹄所到之处,难民遍野田园荒芜,纵有耕耘庄稼也是稀稀拉拉。况且此时正是秋后时分,满目赤土枯禾,不然胡大头不会躲得那么远搞跟踪。
长有庄稼的地块全都收割殆尽,胡大头藏身的所谓高粱地,因距离太远看不请爽。写家估计,不是主家出了变故无力收割,就是人手脚力的因由,只是砍掉穗头,剩下柴禾挺杆儿,得工夫再收拾。按理说,如果留意观察,那里是藏不住人的,一则距离稍远二则老何没有留意,放松了警惕才出现如此危险的态势。
再往深处说,信息不畅通情报掌握的不及时,假若老何知道敌人组建“津西侦缉队”的消息,可能判断出敌人动向,警惕性会高些。不仅危险不会出现,可能今天行动都会取消。
事已至此,再分析、再自责、再懊恼也于事无补,只有任其事态的发展了。
简短捷说,继续经过一段跋涉,老何终于到达目的地老军营。
老军营是个村子,具体的目的地,是村子外头的一座破庙。根据残留的座像判断,这可能是座关帝庙,这里的百姓敬奉关老爷,崇尚关公的精忠美德,香火肯定旺盛过。现而今,庙宇的围墙已然是残垣断壁,孤零零的庙堂也出现倾圮,好在屋顶完整门窗尚存。
这座小庙的所处位置不错,周边环境也可以。庙宇建在高台上,地势较高便于对外观察。周围残留几座坍塌的老房旧屋,实际只剩下土坯墙基,再有就是稀稀拉拉的枣树棵子。放眼四野,满世界最多的,是分布散落的座座孤坟。
庙后头就是老军营,据说,早先是杨六郎安营扎寨的地方。老军营人口不多,却都是基本群众,发生一般情况可以有个退身步,得以掩蔽回旋。
村落与庙宇之间,准确说,庙宇后窗丈余距离,是条天然沟壑。抑或是当年建造庙宇时,人工挖掘的排水沟,只是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