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我们一个个来。
先是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姓斗,名谷於菟,令尹是官名,即楚国的上卿,主要的执政者。就这个人物,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当上令尹,不见他面露喜悦之色,三次被罢免,不见他流露怨恨之情。交接工作时,一定把自己任上的政令交代给继任的令尹。他的表现怎么样?”孔子说:“称得上忠于职守了。”子张又问:“称得上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的为人,怎么谈得上仁呢?”
孔子只承认他忠,不觉得他仁?
是啊。
不过我觉得,他交接工作时能够这样,也不错了;如果是个小人的话,耍点花招,给继任者吃点药……
这就是忠呀。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心尽力,甚至鞠躬尽瘁,令尹子文的表现,都看得到。至于孔子所要求的仁,对一个当政者来说,要牵涉到很多方面了,比如实践理想,博施厚爱等等,令尹子文的内心是否这样想,孔子没有把握。
我们看第二个人,陈文子。
陈文子,名须无,齐国的大夫,家里有十辆车……
十辆车?
富有嘛,古代一辆车四匹马,十辆,就是四十匹马——子张讲的第二件事,是春秋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崔子弑齐君。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齐君:齐庄公。
哦,犯上作乱的事情。
你怎么知道?
老师说过,臣杀君、下杀上称为“弑”。崔子弑齐君,就是犯上作乱嘛。
子张说:“崔杼杀齐庄公时,陈文子有四十匹马的财产,弃之不顾,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臣,和我国的崔大夫一样啊。’就离开了这个国家。再到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臣,和我国的崔大夫一样啊。’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
人的表现怎么样?”
我觉得表现不错,没有同流合污。
和孔子的观点一样。孔子说:“称得上清白啦。”子张又问:“称得上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的为人,怎么谈得上仁呢?”
为什么?
我想,一个清白的人,也只是做到洁身自好而已;“仁”的要求高多了,至少对自己的国家要有更多责任感吧,陈文子却躲得远远的……
有句成语叫“明哲保身”,说的大概就是这类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冶长第五 5。19
季Jì文wén子zǐ三sān思sī而ér后hòu行xínɡ。子zǐ闻wén之zhī,曰yuē:“再zài,斯sī可kě矣yǐ!”
哦,“三思而行”的成语出在这里。我们丁老师常说的:“你们还小,碰到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不可莽撞。”
《论语》里的话,不一定都是孔子讲的,你们丁老师说的是季文子的观点。
季文子是谁?
鲁国的大夫,叫季孙行父,算是孔子的前辈了。传说他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我知道,三是多的意思。三思,应该就是反复思考多次——这是一个好习惯,不是吗?
孔子不同意,你看这里的记载:季文子凡事都要思考多次,再付诸行动。孔子说,“思考两次,这就可以了。”再:两次之意。
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再”?
对。孔子觉得,一件事思考三次或三次以上,太谨小慎微了。你想,是利是弊反复比较,做还是不做反复权衡,结果一般就不去做了,即使去做,也是很保守的。
孔子的看法是,想了两次就去做?
是啊。行怎样,不行怎样,比较一下利弊,就可以决断了;而不要老是犹豫:行、不行、不行、行……
这结果,一定是不行。
有时候,“行”比“思”更重要,特别是读书人,通常不够果断,思得多,行得少,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行”——看来孔子这话,是针对那些凡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讲的。
那天我们讲子路,他是“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这说明不去做的话,多闻多思也没意义。以后你们丁老师再讲“希望你们三思而行”,你就可以站起来说:“丁老师,再,斯可矣。”
哈哈,这我可不敢。
[相关词语]
三思——指反复思考,语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造句]
三思而行——泰森听说下午有场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