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编,友好地招呼:“你好。”
你好。你是……她的……林编有些语无伦次,指指里面,想确认他的身份。
“我是杨彦。她的师兄。”他小声说,生怕被蚊子听见似的,超级腼腆。
“哦,我想起来了,微澜是对我提起过你,还有,在一次作家笔会上也听见过你,就是些那什么小说来着?”林编拍拍脑门,又想到了其他:“对,就是那《爱情飞过布梯屯》,据说是在《人民文学》上发了,被我们的老会长赞得直流口水,说小小年纪就写出如此老道的作品,真可谓是我们省的青年才俊。”
杨彦谦虚地低头,笑得有点僵:“都是此去经年的事情了。”
“此去经年,用得好!呵呵,真是一副文化人的口吻。”林编笑得眉如弯月。
“别用文化人来称赞,我现在已经消受不起了,好久时间不搞小说创作了。”
“那现在都有啥高就啊?”
“做影视创作,准备回来开影视公司。”杨彦率性地说。
眼看人家年轻有为,林编的自尊就被刺伤了,无奈地说:“你们80后啊,生的年份就是好啊,再怎么混势头都比我们70后的猛,出了成绩也容易被领导发现,得到的扶持也大。我们这些可怜的70后就不如你们了,生的时代特殊,不上不下的,青黄不接。题材全别60后的人写烂了,风头也被80后的给抢走了,我们就像一盆夹生饭,吃不成,看不好,怎么摆弄都不像话。”
“别那么说,我们还需要修炼学习,你们70后现在到丰产期了。”
林编突然想到了什么,问:“唉,你也算是作协的人吧,怎么都没见你去参加新年笔会?”
“这几年我老在外头跑,就前几天才刚刚回来。”
“哦,去采风是吧,都去了什么地方?”林编向来是个旅行热,最大的梦想就是一个人徒步大西北。可因为家庭的牵绊,始终不能如愿,但凡是听见别人说旅行,她就特别的羡慕与好奇。
“我去了甘肃,新疆,内蒙古呼伦湖,然后在北京呆了一年。”杨彦注视着隔离室里的场景,淡淡地说。
“北京的影视业很发达,应该比我们这里好。据说那边聚集了很多作家,他们在那里做影视十分的挣钱,稿费比我们写文章的要高出很多很多……”林编把“很多”重复得很长,她本是被关在笼子里憋疯的金丝雀,被杨彦这么一刺激,价值观瞬间膨胀,对北京充满了理想化赞美。
杨彦不温不火地说:“还行吧,我是想回来发展本土影视。”
“有出息,到时候做出规模了,也带动带动我们这些老大姐。”林编极力套近乎,和杨彦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除了感情方面的失败事情不提以外,宋微澜近段的情况都被她这个漏风的喇叭筒全都如是报道给杨彦听,把她与宋微澜之间的交情说得情深似海。林编在日报社一干就是12年,一直写乡村题材小说的,8年的婚姻生活,她早被生活的琐碎围剿得没了一丝年轻人的特称,一开腔,就像一个吃饱饭在村口大树下纳凉的老大娘,没玩没了,婆婆妈妈。
生死关口(1)
我醒来的那天早上,阳光像蚕丝被一般轻柔地照在我的身上,护士穿着隔离服,只露出一双黑漆漆的眼睛,俯视我,说,你感觉怎么样?
“累……”我艰难地吐出一个字,声音嘶哑。
护士转身出去,在门口大声疾呼:“主任,黎主任,宋微澜醒了!”
不一会儿,有几个人进来,一律穿着隔离服。医生命护士给我进行体征测量,一个拿温度计的护士惊叫:“呀!°发低烧了。”
黎主任舒了一口气,如释重担:“没事了,先给她吊葡萄糖缓一缓,然后再抽肺积液!”
我艰难启齿,想央求他们别吊点滴了,我的手臂已经被那些液体灌得僵硬得麻木,浑身隐隐发酸。我微微地张开嘴唇动了动,没人察觉到病人的反应,护士给输液架上换了药水,黎主任看了看,冷淡地说下午做抽积水手术,大家准备一下。
医生们刚刚离开,又进来了一个人,穿着隔离服,看不清脸,外露的双眼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他静静地站在我面前,我微微地睁开眼,声音唏嘘:“你是谁?”
“我们之前认识,我是李俊堂。”他冷淡地说:“我刚刚转过这里来上班,没想到我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见面。”
我微微地笑了,眼泪横流。李俊堂走过来,给我擦眼泪:“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疼。”我迷糊地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