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血汗泪:曾经想要跳槽的那一瞬间(第1/3 页)
哦对了,许禾那天还问了我一句话:实在坚持不下去的话,要不跳个槽试试看?
这直击灵魂的一问,差点让我招架不住。
那你呢?正在电脑前奋力做ppt的你跳过槽吗?
反正我是没有。
但说实话,跳槽这个想法,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许久。
曾经看过一个吐槽的微博,是某个五百强企业的hr写的。
她说:那些有家室有老婆要养有孩子要奶的中年员工可以随便骂,因为他们无法轻易的放弃当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但是90后,不可以随便骂。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的一句话会成为他离开这个公司的导火索。
嗯,其实我想说的是,90后也不一定都那么潇洒。
还有一个月,我在这个公司马上就要呆满三年。大四那年的秋季招聘会,我丢出去的一份简历,把我带到了这家公司。春节后,2月25日,我正式到这座位于开发区的写字楼上班。
入社培训的时候,公司把所谓的一套前后辈的礼仪如同洗脑般地交给了我们。
见到前辈90度鞠躬问候,微笑要标准的8颗牙,前辈不下班坚决不能离开公司。这套在韩国沿用至今的企业文化,被韩国总部移花接木到中国来,变得水土不服。
入社一个月的时候,见到我当时的企划室长我把腰折叠成90度。
入社半年的时候,我的问候从鞠躬简化称为略微的弯腰加点头。
入社一年的时候,再遇见领导,我只会点头加问候。
而那些从韩国总部远道而来的驻在员们,则把这一“优良传统”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
当初和我一起进入公司的79个同期中,三年过后,只留下了十几个人。
我最早一批离职的同期走的时候说:“我觉得韩企简直傻逼,我来这里难道是学习礼仪的吗?”他们在入职公司3个月之内,选择了离开。他们之中有个我的女同期仅仅因为下班忘记关灯,被同部门的室长抓住吵吵了半天。
第二批离职同期集中在入社一年后选择离开,那年三月,我们的工资涨幅只有10%不到。公司给出的理由是,服装行业迎来了寒冬,公司经济效益不好大家先委屈一下。这一批离开的同期中,最低的涨薪幅度只有三个点。
第三批离职的同期来自于同一个部门,他们从韩国总部空降来的新领导用车轮加班战术碾爆了每个人的心理防线,引发了公司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部门集体离职现象。这个部门里同事有三个人因为加班进了医院。
两年后,当初的80个人,只剩下了30个。
离开的人里面,有继续选择念书的,他们在北京上海或者悉尼伦敦的某个夜晚发朋友圈说,读书真辛苦,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也有人选择自己创业,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年纪轻轻却一脸的沧桑和苦难。
也有人跳槽到了别的公司,别的行业,他们和我一样继续加班继续苦干。
那么剩下的这30个人呢?
我们公司在全国9个城市里分别设立了支社,剩下的30个人里,只有16个人在上海总部。我偶尔会和周楚感叹,是不是我所在的部门都是好人,所以我才能坚持到今天没有选择离开。
周楚点点头说道:“或许是吧。”
可是渐渐的,我开始厌倦了这种生活。
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7点到家,加上贡献在路上的时间我每天的定额支出时间为12个小时。睁开眼睛便是地铁上的人群和办公室的样衣,脑袋昏昏沉沉双眼鳏鳏如鱼。
周末只想无条件在家里昏睡,12点起床是早的,然后吃过午饭又重新回到被窝里。夏天还好,出门成本低,一件连衣裙加拖鞋便可在小区附近散步,到了冬天上海的刺骨的冰冷让我只想在开着电热毯的被窝里煲剧。
微信变成了纯粹工作的聊天工具,五个工作日总是闪个不停,到了周末却寂静无声。毕业两年半后,我几乎和所有的大学同学失去了联系,社交圈小的还没有呼啦圈大。
一句话总结,小时候幻想着一头扎进的花花世界被我关在了门外。
我开始自闭了。
一下班就多在自己的房间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给家里打电话像是例行公事。就算是工作生活上有了什么委屈的事情,也从来不会向父母汇报,生怕自己的矫情在父母那里变成天大的事情。
我就像是一棵狗尾巴草,坚强地随风摇摆但从不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