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小皇帝和陈留王之命运不提,补续一段何进之弟何苗的情形。
车骑将军何苗趁乱逃出皇宫,溜回家中,随即组织本府家将,亲自带领杀向皇宫,哪知路遇何进之家将吴匡及兵丁,与何苗的车骑将军府家将向来不和,再加上已认定是何苗导致了何进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两部遂发生火并,何苗被杀。
何进、何苗兄弟先后丧命,就算日后何太后归政,也无何氏外戚可以凭借,自此断绝了外戚专权的可能。
四天的不间断屠杀,换来的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同归于尽,现在朝中只剩下士大夫集团一支业已武装起来的政治力量了。
曹操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学到了他这一生里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
权利的鲜花唯有用鲜血来浇灌,小民百姓的生命是铺垫英雄成功的基石。
有生之年能擎天于大地,纵横于四海者,方是我曹操也!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1)
大奸必有大才。
“奸”这个字是个典型的贬义字眼,用在两性上就是不道德,用在职务上就是“坏”的代用字;还不如“坏”字,“坏”字如从一个撒娇的美眉嘴里吐出来,就变了味道,例如:“你好坏……”
“奸”字没有这个待遇,设想:“你好奸……”
不像话了。
但也有例外,就是当这个字与两性之一的“雄”字搭配在一起时,就有了另外的内涵。对于“奸雄”这个词,就各有各的理解,曹操就好像不怎么讨厌这个词;有的三国大师就认定有可爱之处;俺则认为这无非就是指坏的高明,并且坏出了成绩的意思。“奸雄”如与“可爱”入了洞房,就成了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因缘,拉郎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必然会孕育出怪胎。
还有的侃爷把“奸雄”与“枭雄”做比较,认为“奸雄”就是比“枭雄”多几根花花肠子,多几成策略,多几分智慧。太浮浅了,这是没查过词典的缘故,没彻底弄懂“枭雄”这个词的非贬义之处,至少“枭雄”要比“奸雄”让人们舒服一些,“枭雄”这个词哪能随便往某个历史人物身上安?例如:董卓。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此时正拥兵不前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是何进派出的阻军前进的种劭起了作用吗?本来应该是的,大将军何进并非全然无能,也懂得利用点人际关系。
董卓不听朝廷的早已不止一次,诏书对于他来说,要看诏书的内容使他董卓满意与否。这次持诏者是种劭,就大不同了。
董卓曾经接受过种劭爷爷种嵩的辟召,也就是说董卓是种嵩的故吏,而种劭是种嵩的孙子,按照东汉的官场规则,故吏视举荐之主为君,这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独特观念:“两重君主的观念”。故吏对于举主的后代都要礼遇,不能有丝毫的造次。
并且,种嵩在董卓的根据地西凉威望很高,在他死的时候,“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后汉书·种嵩传》)。有了祖上的恩德,种劭却兵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何进阻止董卓进京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董卓在渑池暂时的停止进军却不是种劭的缘故,董卓进入了河南境内,现在已没有任何人能对董卓实施控制了。老子正瞌睡,你们给送个枕头来,现在又想收回去,那得看我董卓乐意不乐意了,我董卓何等人物?能像你这杀猪屠夫一般傻帽?
是啊,董卓是何等人?他的家庭出身可比何进光彩多了。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六郡良家子的出身,就因其出身而被政府重用为羽林郎,很快被提拔为州郡吏。后来在段颎的推荐下,得到当时的大司徒种嵩的辟召,成了大司徒府中的属吏,给了他一个辉煌前程。在东汉,能成为三公府的属吏,升迁的机会特别多,在短时间做到二千石的大官都有可能。
但是,他仍没有摆脱军人的宿命,因为政府看重的是他六郡良家子的出身,让他做了羽林郎,目的就是把他培养成为战场上的指挥官。董卓膂力过人,可以上马骑射,还有谋略,做一名职业军人,倒也适合他。
所谓六郡,还是沿用了西汉的政区概念,指的是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南部、宁夏、山西西部和内蒙古北部,六郡为汉帝国的西北边郡,《汉书·地理志》记其民俗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谓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
事实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