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1/4 页)
有露出败绩。
孙灿没有任何理由要急忙撤退。唯一的解释就是刻意而为之。
既然刻意而为之,那么对方又不谴重兵围剿追击的张绣,显然令有所图。
贾诩的脑中出现三个想法:
第一、火速撤退,放弃宛城,谋求徐州。
第二、不顾宛城,直接攻入荆州腹地。
这两条可能信都不大,都有致命的弱点。
剩下最后一条,也就是他最担心的。那就是对手早再事先就洞察了他的计策,并且,在路上设伏,等候张绣自投罗网,这一点可能性最大。
吕布军使者见贾诩有些失魂落魄,便叫了两声:“贾司马?贾司马”
贾诩惊厥而醒,轻拭额上汗珠,恢复了镇定,说道:“此事事关重大,诩不好妄自定夺。使者可去驿馆歇息,等我家大人回来后,再行商议。”
遣开了使者,贾诩静静的呆在议事厅中,静静的等着消息,到底是大破孙灿,还是被孙灿击跨。
此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经认可了孙灿。两次被骗,他已经瞧出了孙灿军那无穷的潜力,以及孙灿自身的实力。
他心目中的名主并非要强于他,但至少要有让他信服的能力。
最近几日,孙灿由失败,转为胜利,足以见他的雄才大略确实世上少有。
胜不骄,败不馁,也是成大事者,首要条件之一。
若是张绣大破孙灿,那么他也会劝张绣投降,而他就是取得宛城的最大功臣。若是被孙灿击跨,那就更要向孙灿投降。一个势力如此强大,才华如此出色的君主,只有两条路供他选择。
其一、是毁了他,让他无法威胁自己。其二、就是辅佐他,在他身旁出谋划策,借助他的光芒,来滋润自己。
显然,贾诩根本无力毁了孙灿,只有借助他的光辉,来滋润他自己。
只有如此,才是目前最明智的抉择。
大约半个时辰。
张绣终于回到了宛城,领着不到一千的军士,无精打采的回到了宛城,走进议事厅。
张绣见到贾诩,沮丧的说道:“文和先生,我军六次遭到伏击,三万大军仅剩千余。如今形势应当如何是好?”
贾诩浑身剧震,他原本以为张绣再惨也不过是惨败而已,万万想不到对方竟然一战就将三万名震天下的西凉骑兵杀败,而且竟只有不到一千人安然回来,当下骇然道:“对方究竟如何设伏,竟让我军损失如此巨大。”
张绣将孙灿的六路伏兵,详细的说了一遍。
贾诩暗叹:“对方将我们的行动,全部都计划在内,一步不差。与之为敌,将来必将死无葬身之所,还投降为妙。如此,不但对张将军好,对于我也有莫大的好处。”
顾念至此,他劝说道:“孙灿胸才伟略,世间少有,乃世之明主。得天下者,将来必是孙灿无疑。此刻,我们已经无力与他对抗,不如归降,跟随孙灿,助其打天下。为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张绣听了略微有些心动,但又有些为难的说道:“可是孙灿杀了我叔父,若降他,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贾诩心中暗笑,张绣是什么人,他那有不清楚的道理,什么怕天下人耻笑,无非就是因为曾经三次打败孙灿,怕孙灿容不下他而已,当即道:“战场之上,死伤再所难免。张济大人之死,乃天意所为,岂能怪罪他人?孙灿气度宏大,与当年的齐桓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会因为先前三败而嫉恨于心。”
张绣熟读春秋,知道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年重用差点将他射死的仇敌管仲,后更册封他为“仲父”,而管仲也感其恩,施展惊世之才,助齐桓公成就不世霸业。
此举在中华史上,是不计前贤,爱才,敬才的典范。
张绣见贾诩如此说孙灿,心中大定,道:“就按照先生的意思办吧。”
**
雉县县衙,议事厅。
完成任务的众将依次交令。
惟有徐晃歉声道:“主公,晃为能完成任务,请主公责罚。”
原来,孙灿的最后一路伏兵用的是请君入瓮之法。经过长时间逃窜、撕杀,孙灿他们料到如果张绣未擒,一定会去附近最大的县城雉县休息。
因此,就让徐晃来劝降,准备让张绣自投罗网。不过,雉县首将是个老顽固,誓死不降。徐晃只好强攻,虽破了雉县,但也花费了许多时间。
雉县城前一片混乱,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