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属的一个面粉厂,它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雇用了66个员工。那里的员工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作为同行,刘永行知道中国同样的企业一般生产能力为几百吨,但是雇用人手数量一般要达到100多人。希望集团的效率要高一些,250吨处理能力的工厂一般雇用70~80人,但也已经是人家这个厂的6倍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和这个工厂的管理层交谈的时候。这家企业的管理者告诉他:他们也在中国内蒙的乌兰浩特办过一家工厂。那家工厂有250吨的处理能力,设备全套进口,比韩国的工厂还先进。他们雇用了155人,可根本没有想到的是:生产效率与韩国企业比居然有10倍的差距,效益太差。最后,他们只好把这个厂给关了。
为什么关掉呢?刘永行与当初在内蒙那个厂担任厂长的韩国人进行了交流。他问这个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层,中国那个厂就要雇用那么多人?那个厂长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中国人做事不到位。”
就是这句话,让刘永行回来以后几个晚上睡不好。经过仔细观察和不断反思,刘永行不得不承认:
“我们中国人在企业里做事,确实不如韩国人认真。首先,他们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有别的事做;另外,他们是一专多能,比如说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他的工作比较清闲,他就会做一些其他事,以节省人力。而在我们希望,还存在‘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3)
但是想到这一层,刘永行还觉得不够。于是他进一步反思:就算他们每个人干了我们1�2个人的事,我们也不会与他们有10倍的人力效率差距。
琢磨了好几个晚上,他得出一个结论,这种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并不是他们一个人做了我们1�2个人的事,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12个人。效率是乘积关系,一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倍,10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的10倍(原意可能是10次方),所以他们的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的100个人。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在企业里他们用少数几个人就能办到我们那么多人才能办到的事。
想到这一层,刘永行终于明白了:
“那个厂长的一句‘中国人做事不到位’,确实是把我们的毛病指到了根子上。由此,我得出了一个很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不要光看我们每个人的薪水很低,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每个人低那么一点点,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就是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的市场竞争已经过了好几个阶段,胆量、技术、规模、宣传都拼过了。现在我们这些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差距不大了,但是为什么整体水平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我们的员工每个月只能拿一两千块钱人民币,而发达国家能拿几千美元?看起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量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我认为,就是每个人那么一点点的差距,造成了企业之间巨大的落差。
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是把事情只做9分,而是做足10分;如果整个企业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员工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再改进一点,做足11分,我们不就能赶上欧美了吗?”
刘永行的这篇文章,讲述了自己遭遇的一次“当头棒喝”,那就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这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值得警醒的。
更值得重视的是,刘永行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分析,给众多的中国人以“当头棒喝”:
不到位的问题,已经不是员工个人的问题,而是牵涉单位工作效率的大问题,推而广之,更是牵涉我们国家竞争力的大问题!
刘永行由此得出“昂贵的中国人力资源”的惊人结论,并发现了执行具有“乘积效应”。
执行越到位,越有发展前途
我将这篇文章念给学员们听,引起了大家更热烈的讨论。大家谈到了许多执行不到位的故事,对造成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也作了不少分析。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员现身说法,谈到如果执行到位,就必然对自己、对单位有很好的结果。
其中一位年轻女学员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位学员不到30岁就当上了酒店的副总。年纪轻轻就做到这样的位置,肯定有她的独特之处。她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