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像什么八卦新闻、鸡毛蒜皮的小事等。
这时候,假如有那么一两个真正见识广博的朋友,就会告诫我们这些信息毫无用处,只会耽误时间,应该把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正事儿上去。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省去很多无用功,全副身心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和幸福。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我们才应该结交正直和见闻广博的知己。在与这些知己交往时,我们应该与之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这就是《中庸》所提倡的交友之道。
与“益者三友”相对比,孔子还提出了“损者三友”的说法,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的“友便辟”,指的是那种只知道对你说好话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们在面对我们时,永远都是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从不向我们提出建议,更加不会反对我们。那样子,就好像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绝对是正确的,他们只需要点头称赞就行了。
这样的“朋友”,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不错、很好”。
不可否认,最初跟这类人交往时,会觉得他们很和气,很好相处。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对我们的肯定、赞扬乃至吹捧,根本就不是出在真心的,甚至有时根本就是反话和讽刺。
要知道,只要是一个人,又怎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呢?
这样的“朋友”,一味地顺着我们的想法说话,哪样好听说哪样,并不是真心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逢迎来赢取我们的好感。
至于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有的批评、帮助和劝告,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我们的进步和改善。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我们正在犯错误,却依旧对我们点头称是,看起来十分热乎,实际上他们正等着看我们失败后的笑话呢!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当面说好话、背后看笑话的小人。对于他们,我们又何必当做朋友呢?
“友善柔”,指的是把我们当做他实现利益的一颗棋子的所谓“朋友”。
这样的人,当着我们的面亲兄热弟,似乎交情很深。
实际上,他们在对我们嬉笑之时,正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我们耍阴谋诡计呢!
“友善柔”的典型,就是“口蜜腹剑”的唐朝宰相李林甫。
据史料记载,这个李林甫在结交人时,总是一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模样。
他最擅长的,就是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嘴巴像抹了蜜一样的甜,这就是所谓的“口蜜”。可是,实际上,李林甫是一个无比阴险狡诈的人。他在对一个人甜言蜜语之时,就准备着要害这个人了。
一次,李林甫对大臣李适之说:“我听说华山盛产黄金,你要是能把它们开采出来,那就发了。只是可惜啊,皇上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李林甫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让李适之去向唐玄宗报告这件事。
李适之并没有明白李林甫的真正用意,就赶紧跑到唐玄宗那里去,劝他早点开采。
听到这个消息,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找来李林甫,商量具体的开采计划。可是,见到玄宗之后,李林甫却说:“其实这件事情我早知道了,却一直没向陛下报告。”
唐玄宗觉得好奇,就问:“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啊?”
李林甫答道:“因为我知道华山是大唐帝王的‘风水’所在之地,怎么能够随便开采呢?我不知道是谁劝陛下开采那里的黄金,但我敢肯定这个人一定别有用心!”
唐玄宗听到这个回答,顿时勃然大怒。
从此以后,倒霉的李适之就失宠了,而李林甫则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最后一个“友便佞”,则指的是那些嘴上口若悬河,干起事情来却毛病百出的“朋友”。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他们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却一事无成。
实际上,这类人就是爱耍耍嘴皮子,真要做点啥,他们就缩一边去了。
这样的人,在跟我们交往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关心我们,对我们许下很多美好的诺言,似乎天底下就他对我们最好。
可是,一旦到了我们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见了踪影,要不就是找出很多借口来推脱。
这样的人,久而久之,自然没有谁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
因此,在《中庸》看来,结交朋友就应该亲近“益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