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页)
个人内心的诚信呢,即便这个人是在独处的时候?
原因在于,在很多人看来,表面上独处时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可是,这些事情自己却是最清楚、最敏感的。
因此,对自己来说,这些看似隐秘的事情,其实最易暴露;看似细微的事情,其实最明显。它们全部都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心里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即使暂时没有被人发现,他们也难以逃脱良心的责罚。实际上他们的内心痛苦,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大。
这就是《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道理所在。
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应该诚于内,即便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不让不符合道德的观念和行为出现。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外界真正的信任。
《中庸》的诚于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慎独。
而慎独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不仅在公开场合能按道德规范为人处世,而且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管时,也能在各种事情上谨慎地生活,不违反道德和法律。
那种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做些亏心事不会被发现的人,其实都是在掩耳盗铃。
他们没想过,即便瞒得过所有人,又怎么瞒得过自己内心呢?
更何况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庸》才特别强调诚于内的重要性,一个人一定要从内心就做到诚信。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拥有他人的信任。
《中庸》“诚于内,信于外”的道理,在很多历史典故里面,都得到了体现。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晚上,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坐着聊天。
突然,他们俩都听见屋外传来一阵阵的车轮声,看来是有人经过。
可是,屋外的车走到卫灵公的宫门前时,车轮声突然就停止了。
又过了好一会,卫灵公和夫人才又听到车轮声。
卫灵公于是问夫人:“你能猜得出刚才坐车经过的人是谁吗?”
夫人十分肯定地回答说:“这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很好奇地问:“夫人为何如此肯定呢?”
夫人解释道:“因为按照古礼,臣子经过君王的宫门时,应该下车;而臣子见到君王使用的路马,则应该站着行礼。
这些古礼的规定,是为了显示臣子对君王的尊敬。
我听说,真正的忠臣和孝子,不会因为天色明亮才表现自己有节操,也不会因为天色昏暗就败坏德行。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