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科工学院于 1929 年开办,为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从事国民经济工作的党的高级干部。就入学申请而言,学院
优先录取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干部。
赫鲁晓夫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马克兰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经研究决定免去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所担任的所有职务,以便他去莫斯科工学院学习。赫鲁
晓夫如愿以偿了。
赫鲁晓夫在工学院的头一年并不顺利。学校对他说,由于他在行政管理方面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不适合在这里
学习,这里可是培养经理和厂长的地方,他还不如转到中央委员会的马列主义课程班去。赫鲁晓夫眼看理想即将成为泡
影,不得不去请求老上级卡冈诺维奇。又是卡冈诺维奇在这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赫鲁晓夫得以在学院留下来。
莫斯科工学院的院长是曾任卫生人民委员的卡明斯基,督学是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古比雪夫,可见这所学校很受联
盟中央的重视。学校左右两派的斗争是中央党内派别斗争的缩影。尽管赫鲁晓夫刚到莫斯科不久,但是他已经以其支持
总路线的鲜明政治态度而崭露头角。他虽然未被提名为第 16 次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但中央委员会还是发给了他一张大
会的长期列席证。使他听到了斯大林所作的总结报告。
在第 16 次党代表大会期间,学院内的两派斗争非常激烈,以致赫鲁晓夫一度被排挤。学院内支持布哈林和李可夫
的人曾一度占了上风。当《真理报》发表了一封反映学院情况的信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院课程停了下来,召开了
党组干部会议。赫鲁晓夫成为学院党组书记。
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党内的活动自此开始了。从他参加革命到在莫斯科站住脚,只经历了短短的 13 年。这 13 年中,
赫鲁晓夫连续几个三级跳,从一个矿区的副经理一变成为莫斯科高等学府的党组书记,很难分清是才能还是机遇,使他
如此升迁。
在 14 次代表大会上,他和多数派反对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列宁格勒反对派。在 15 次代表大会上,他支持斯大林、
李可夫和布哈林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开除出党。而第 16 次代表大会后,他又支持斯大林反对李可夫和
布哈林。
那么,赫鲁晓夫真的理解布哈林与斯大林之间、“右倾反对派”与总路线支持者们之间分歧的实质吗?按照赫鲁晓
夫以前的阅历及后来所表现的理论修养,可以说他根本弄不懂,他自己也承认不懂。是支持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还是
支持停止这一政策;能够靠掠夺农村,让农民交付“贡税”来实现工业化吗?在农村是要急风暴雨式地消灭富农阶级以
实行全盘集体化还是发展多种经营走合作化道路;是保持党内的民主还是树立个人崇拜;所有这些问题,对于赫鲁晓夫
来说都过于复杂。一切妨碍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想法和行动都必须被清除。阶级本能是赫鲁晓夫作出抉择的依据。
不久,赫鲁晓夫就闻名于莫斯科的党组织和中央委员会了。在 30 年代,党组织生活比较频繁,莫斯科市每半年或
一年要举行一次区党代表会议。每次会议上,都会有人事变动。1931年 1月,又召开了一次鲍曼区党的代表会议。赫鲁
晓夫接替了他的反对者——希林,被选为区党委书记。希林曾在选派第16次党代表会议时,反对赫鲁晓夫作为代表参加
会议。看来,“坚冰已被打破”,曙光就在前边。赫鲁晓夫这时已经预感到,他的前途将是很光明的。
几个月后,赫鲁晓夫又被调到莫斯科的红色普列斯尼亚区,接替柳京担任区委第一书记。柳京作为党内反对派已被
流放。派赫鲁晓夫上任,无疑是要他去肃清该区党组织中的“柳京分子”。红色普列斯尼亚区是个比较重要的区,它曾
在 1905 年革命中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区比鲍曼区在政治上更重要。实际上,它是莫斯科的首要区。又过了
半年,赫鲁晓夫在又一次市级会议上被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担任这一职位对赫鲁晓夫而言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完成
高等教育的机会。事实上,这几年他就没有怎么好好读过书。党内一直在肃清反对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