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第1/4 页)
仅仅只是盏茶的功夫,冲近苏游一方中军的段如珪骑兵已被撕裂开了一个上百丈的大口。
段如珪的大军,显然对这种大象这种穿着装甲的庞然大物没有任何办法;至于大象身上骑着的士卒,尽管他们身上没有装甲,但整个人却掩藏在大盾之后。
夹杂在大象身旁出现的,则是苏游编排的两千骑兵,这些骑兵不能像临沧骑兵那样在马上弯弓搭箭,但他们却可以用弩来攻击。在近距离面对远程攻击的象兵和骑兵混合兵种,段氏的先锋军除了被动挨打,也就只能哭爹喊娘了。
鱼鳞阵,在现代化武器手/雷面前,便如糊窗户的纸。
一桶即破。
王朝的混合不对,不仅瓦解了段氏大军的阵势,更是很好地破坏了他们骑兵冲锋的速度。
所谓此消彼长,苏游的中军被压制了一阵,迎来了援手之后,终于开始举着大盾缓缓向前。
在苏游中军和王朝的援军一同压迫下,段氏大军的阵势已经向苏游的右手边倾斜,他们除了些微招架之力外,已无反手之能。
苏游一方击败段氏一方,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除非有奇迹出现。
下一秒,奇迹果然出现了,但这个奇迹只是迫使段如珪大军溃败的最后一根稻草。
“段如珪已死!识相的放下兵器,速速投降!”段如珪的中军,突然爆发出一声呼喊,这呼喊最先由爨国昭喊出来。
为了宣泄他的兴奋,爨国昭甚至喊破了喉咙,而后是他的士卒让这个喊声响彻云霄,充满整个战场。
段如珪的中军,也早在爨国昭的几次横冲直撞中,一次次感受着死亡的威胁,直到他们看着段如珪的护卫营被冲散,直到他们看见段如珪的王旗被践踏。。。。。。。
他们此时,唯有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当爨国昭的呼声传遍整个战场的时候,早已濒临绝望的段氏士卒纷纷回过头去,远看着后方已是匍匐一地,哀鸿遍野。
后方是士卒都已投降,前方的坚持又为的是什么?
兵败如山倒,投降的士卒也像是传染了流行性感冒一般,纷纷扔下武器,跪倒在地。
“段如珪真的死了吗?但愿。”苏游喃喃地自语着,当即做了个停止进攻的手势。
接下来该做的,是打扫战场了。
427移民临沧
早在交战之前,苏游便有绝对的信心几百段如珪,这种自信多半来源于己方甲具的精良以及武器的犀利。
可战争的结果,还是大出苏游的意料,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一场战争竟然会结束得如此之快。
非要对这场战斗做出总结的话,苏游或许会对自己的火炮和西爨的八千步卒有些遗憾;能够建立奇功的,反倒是两翼的部队。
如果说王朝的象兵以一当十,爨国昭所帅三千重骑的气势,一点都不输给王朝。
远程攻击和以身体为武器的冲锋,毕竟还是有些本质区别的。
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爨国昭最终竟然实现了斩首,一举拿下了段如珪的人头。
倒是接下来的接收俘虏中,苏游战到了大便宜。
在这个时代,排队的时候或许作战勇猛身材高大的人不一定排在最前面,因为军队中依旧讲究上下之别,排在最前方的人一般爵位都比较高,这意味着他们的装备比殿后部队的要好。
苏游接收的俘虏只有三千人左右,但这些人全是骑兵,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比爨国昭接收的一万八千多俘虏要好;更重要的是,苏游的俘虏没有一个受重伤的,爨国昭的则老弱病残皆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原本苏游指挥的中军俘虏了近万人,苏游是从这近万人中挑出的三千;爨国昭的三千人人,同样也俘虏了近万人,但他们的俘虏多为步卒。
苏游挑剩下的人,也都给了爨国昭。
这一战之下,既把段如珪斩下了马,又俘虏了两万多敌人,真可谓是大获全胜。
不过,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战果,付出一定的代价还是必然的。
苏游的率领的中军便折损了将近一千人,王朝率领的混合部队中受伤的象兵有五六个骑兵也伤亡近百;爨国昭的三千骑兵,伤亡也有二百多人。
段如珪一方,死亡的人数,则有七八千人。
统计数据出来以后,苏游对这样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一仗他本部的兵马并没什么损失。可以说,凭空多了三千降卒,他只不过付出了支援给爨国昭的那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