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他也欢欢喜喜地经常主持集团结婚典礼,对移风易俗起过好作用。
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缺憾。过去青年人结婚,一向是媒婆包办,很少是自由恋爱的。所以举行集团结婚时,新郎新娘来到礼堂,排成两行,来几个向左向右转,穿插几下,搞得新娘子晕头转向。回家时,认不得自己坐来的花轿,更有坐错了回家的,加上素不相识,连老公也换错了,弄假成真,搞得哭笑不得。这笑话,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些搞法就不是移风易俗,而是胡闹了。比如在城门设卡强迫妇女剪短头发。赣南妇女原来梳的是团型发置于后脑壳上,用一只小丝网罩着,也挺好看的。为了移风易俗,蒋经国推行了妇女剪短发。有一段时间曾在各城门口设卡,每天派赣县妇女指导处的工作人员对进出城的妇女强行剪发。大部分妇女还是乐意接受,也有极个别的妇女想不开,剪个“鸡尾巴”遭人耻笑,无地自容,甚至投塘自杀。文化大革命初期也搞过这种恶作剧,但谁也不知道发明权是蒋经国,而不是红卫兵。
“新赣南”的“财神庙”(1)
蒋经国大搞“建设新赣南”,各个单位趁此拼命扩编,不断创办新的事业,还经常搞许多大规模的活动,花钱如流水。这笔钱从哪儿来呢?来源有四:一是正常经费,二是捐献,三是罚款,四是交易公店。
这个交易公店是四区专署开办的一个公营商店,贩卖各种物品。从生活必需品到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等各种物资,凡是有利可图的生意都做,反正有的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资金,有大量的运输工具,有种种便利条件,因而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交易公店也就成为“新赣南”的“财神庙”,经理外号“财神爷”。专署所属各单位编外人员的工资,无法报销的活动开支、新办事业的经费,多半由“财神庙”支付。
1943年,凡在赣南工作三年以上者,还从“财神庙”里得过一笔数目不小的“特别分红”。“财神庙”的头一位“财神爷”是留苏派的徐季元,后为政校派的黄密。
当时赣南各县都有交易公店的分店,黄密继任总经理后,改名为“新赣南国民经济建设公司”。它与“赣闽湘粤四省盐务督运处”都是蒋经国在赣南的重要经济来源。
蒋经国挺会走“群众路线”,不久,他又规定每星期四下午亲自接见民众。从1940年起,蒋经国在专署院内设了一个“民众问询处”,有两个登记员负责接待工作,并由专署贴出公告,公告上说:“无论什么人有什么冤屈苦情或者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都可以来见蒋专员,有冤的伸冤,有屈的叫屈,政府一定给老百姓作主,公正处理。”
这在其他各省、市、专、县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在报上公布以后,轰动赣州,老百姓奔走相告,含冤受屈的人也产生了一线希望。
当时的四区专署,在赣州的新赣南路一号。每到星期四下午,专署、县府十分热闹,接待室门外排着一条长龙,在这个求见专员的队伍之中,男女老少各色人等都有。无论有什么意见、疑问和要求,都可向政府提出,一定给予公正处理,方式可以书面写,可以口头讲。到了接见时间,由一位登记员唱名,另一位登记员引进接见厅,蒋经国含笑接待,亲切交谈,听取陈述意见,旁有专人记录,每次接见完毕,由秘书汇总记录送请专员审批,分送有关单位处理,有些重要案件,专署另行派人直接调查处理。有意思的是,他对衣着比较差的来访民众的要求比较重视,觉得他们是底层平民,是求告无门的可怜百姓;相反,对那些西装皮鞋衣着漂亮的人的意见就不重视,认为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冤屈。
在蒋经国太忙分不开身或者外出期间,就由专署主任秘书周灵钧代表接见。
起初,小蒋接见民众,听取意见和申诉以后,是解决了一些问题,使某些民众得到实惠,也采纳过一些民众所提的意见,因而颇得民心,博得了“蒋青天”的美称。
默默无闻的葛接福老人成为赣南名人,就是小蒋星期四接待日最大的受惠者。
1940年至1945年的赣州,提起葛接福老人的名字,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他是“新赣南”的典型人物。这个典型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一次,蒋专员接见民众时,一个年纪六十开外的老头儿,不等接待人员按登记顺序唱名,拄着拐棍抢先挤到前头。这位老人虽然弓腰驼背,老态龙钟,但他不管不顾奋力抢先,一脚踏进接待室。一见蒋专员,就丢下拐杖“扑通”一声,双膝跪倒,两手叉地,连连向蒋专员磕头。这老头大概进过旧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