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3/4 页)
健食品贡献了约55%的产值总额约77%的利税。
其中,仅金富士的当年销售总额就达到了47个亿,上缴利税4。79
亿。
这一年,金富士还成了〖中〗国驰名商标,不知道那些评委是否吃过金富士但对于金富士一贯是赞不绝口,〖中〗国经济在1991年的矛盾之处就在这里,一边批评sī营企业和那些乡镇企业的发展扰乱了国民经济,但对于集资企业背景,实际上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的金富士,面对它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大家又赞不绝口。
有人说,如果〖中〗国每一家公司都能像金富士这么成功,〖中〗国就能越过〖日〗本。
这个时候,大家还不敢高攀美国的经济成就,总觉得超过〖日〗本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1991年底,提前拿到旗山镇经济数据的《人民日报》再一次抢在其他报纸之前刊登了第二篇关于〖中〗国第一镇的报告,兴高采烈的宣布这是〖中〗国第一个产值百亿元的乡镇,真正的〖中〗国第一镇。
和其他人不同,杨少宗很清楚旗山镇的经济成就有一大半是取决于〖中〗国保健品市场,金富士公司也越来越像是卖假药的神医,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垮了。
1991年,旗山镇的常住和外地就职人口jī增到了17万,比1989年增加了近10万人,旗山人民公社的社员总数增加到了7。7万人,新增加的八千余人中除了新生儿,除了旗河、黄集后续同意加入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华康盛、肖爱华、管靳生这样的高知识人才,甚至还有王树和这样的国家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人就被称之为新旗山人。
几乎每一次全国媒体报道一次,旗山镇的人口就会扩大一次,做为江东省唯一的计划…外单列镇,旗山镇在财政、项目报批等权利上已经是一个县,行政级别是副县级,财政利税平均自留率是37%,比其他乡镇平均高出10个点。
这实际上也是旗山镇和旗州市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旗山镇的财税在本地截留了37%,淮海地委和省委截留仍然维持在1/5的水准,上缴给国家的1/4是肯定不能动,原先归属旗州市委的部分就被削减10个点。
这10个点通常意味着1。1个亿,旗州市的领导们当然不满意。
旗山镇是真正的获益者,1991年的自留利税总额是4。07亿元,几乎是旗州市委的2倍,但杨少宗却只用管一个镇,而这个镇里还有大量的公社资产可供调用。
在新旗山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旗山经济实际上也开始逐渐由新旗山人在负责运转,旗山人民公社管委会甚至暗中低调的调整了返外聘规章制度,允许对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和职业经理人给予更高规格的待遇,像胡祖铭此次回国在中旗公司任职,他的实际年薪加上补贴就是百万元级别,奖金另外计算。
新旗山人也开始陆续投入到旗山公sī合营的大浪潮中,建立了数百家小公司,在旗山做一些外人甚至有点看不懂的生意,他们卖复印,甚至是做软件,做汉卡,他们聚集在红旗〖广〗场和长江路,抓住各地市委领导和其他公司前来旗山考察的每一个机会,向他们推销自己代理的产品。
曾经为联想创办做出过特殊贡献的王树和就是这些人的领袖,他负责给这些小公司投入股份,当时有一个叫徐蔚的人,他借钱买了一台复印机,在红旗〖广〗场上开了一家门面店,专门负责给人复印文件。
这样的小门店,王树和都投资了一笔钱。
王树和肯定不算是一个好的天使投资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和天使有什么关系,他只是觉得这些曾经吃过亏的大学生、研究生都tǐng可怜,想法也不错,借给他们一些创办企业应该是好事,而杨少宗的想法和他差不多。
这个时候,大家肯定没有想到徐蔚后来将自己买的这台佳能复印机卖到了全国,并且一度成了佳能品牌在国内最大的代理商。
这样的例子在旗山后来很常见,人们后来总结原因,最终唯一的结论是旗山当时拥有全国最大的物流公司一一旗珍捷达运输公司,只要在旗山发货,可以在最短时间送到全国各个城市。
旗珍捷达运输公司后来变成了〖中〗国联合运输集团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姜永华原先是宁州铁路局调度室的副主任,当时加入旗山食品总厂担任旗山食品运输部主任时只有25岁,他说自己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想法,究竟要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自己也不知道,他去找杨建林,杨建林说外国最大的物流公司是什么样子?他说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