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于是便不刻一字,昭示天下。那么武则天的这块无字碑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 000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 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于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
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能在*中脱颖而出,并到达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无字碑交与后人,就是要让后人对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评价。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令人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当年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把持朝政,中宗又没有政治抱负,懦弱无能,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的当政者将这些文字又磨掉了。这从唐朝开元二年三月时,玄宗皇帝李隆基掌权,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而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彻底清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一对夫妻的归息之所(4)
总之,武则天的“无字碑”给世人出了一道难题,至今人们还是猜不透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
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字碑”实际上已经成为有字碑。因为自北宋以降,不少达官显要或拜谒乾陵或游历此地,都曾在“无字碑”上题刻。迨及明代,题词者凡39人,遗留题刻42段。尤以碑阳正中所的金朝天会二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最为珍贵。它以契丹文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于研究历史和少民族文字都有重要意义。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世纪之谜”。而这些题刻并没有改变“无字碑”初始那神秘与特立独行的文化意味,反而又为它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风雨无恙的乾陵秘葬
在我国历史上,大多帝王墓葬都曾惨遭盗劫,而乾陵是少见的一座保存完好,未遭染指的帝王墓葬。到底是乾陵固若金汤还是藏有机关暗道呢?乾陵又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的呢?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 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第一次大规模的盗掘发生在唐末。当时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至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次发生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据史书记载“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第三次是发生在民国初年,当时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