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人自欺,孰不知这一来却是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当晚祝载圳再来找他时,林迁就连推脱也不能——前有祝载圳,后有楚流云,他必须得“情愿”。
他只能佯作无视楚流云绝望又痛忿的眼神,默默地上了祝载圳的车。
然而临出巷口时,依然听见楚流云在身后喊了一声:“师哥!”
林迁转眼望着车窗外,到底是没回头。祝载圳从前视镜里瞭他一眼,什么也没说。
这回他倒没再带着他到处乱逛,径直回了祝宅。两人在偏厅里吃了过饭,祝载圳便起身对林迁道:“跟我上楼。”
林迁眉头微一皱,抬眼看着他,没动,也没说话。
“跟我上去。”祝载圳重复道。往他眼底扫了一眼,似笑非笑道:“还是,你愿意在这儿?”
他只能跟着他走。甫一踏进房门,林迁算是松了一口气,原来不过是一间书房。然而打眼就看见红木书案前那块黄底青花的地毯上,隐约有块暗紫的干涸血迹,他的脸色便变了——原来就是在这里。昨晚太慌乱了,他就没记得,或者是根本不想记得。
祝载圳瞥见他神色乍变,便猜知了他心思。一时不知怎的,心里蓦地有些软,便放缓声气道:“我有点事儿,你在这儿待会。你……”
他看看林迁,没再说下去,只是示意他坐到书桌对面的沙发上,便自顾自地忙事了。其实原本还想说,你一个人待着不安全,万一有事我顾应不来。转念却觉得这态度低得近乎讨好,便决定咽下不说了。
他不认为自己需要对林迁讨好或者致歉,倒不是因为他曾市惠于他,怎么讨还都是应当。虽然他也承认,是自己把他硬卷进这场是非危险中,却并不觉得如何歉意。似乎他在哪儿,面对着什么,他就得在哪儿,跟他一同祸福。这想法十足的没道理,可不知缘故的,他只觉得这般是天经地义。
就像昨晚他那般坦白地说,初次见他就动了那种心思。命里注定躲不过的,就别躲。在他看,这也是天经地义。
林迁自是看不到他这些用心。他坐在他对面,望着地毯上那块残迹,旧景重现,种种不堪又历历浮上眼前。他不愿再回顾下去,转眼望向一旁的侧墙。那壁书架的最上一格摆着几张照片。中间一张是祝正骢的长刀戎装像,左边紧挨的一张大照想是全家照,祝帅与个盛装女人正襟危坐,周围拥簇着几个儿女,最小的男孩面庞轮廓深刻,和别人气象迥异,自是祝载圳无疑了。他与年幼的祝瑾菡被挨在最边儿上,想是为显示嫡庶之别,高低之分。
然而天意弄人。金尊玉贵的早做烟消云散,旁枝野草却到底克承正统。就像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偏生纠缠一处——人生几时如此荒唐。
林迁目光一转,又一张照片落进眼底。那是一帧三寸见方的小照,之所以显眼只是因它的异国风情。面容秀美的白种少女,衣饰华贵,笑容恬静,幽深的眸子宛如密林古井——是那样陌生又熟悉的轮廓与神色。
“看什么?”他正瞧得出神,一直沉默的祝载圳却突然开了口。林迁怔了怔,心里隐约猜到了些,便掩饰道:“没什么。”
祝载圳看了看他,便走过来,拿起那帧小相:“这是她逃亡中国前的像,十五六岁。”他拿在手里看了一霎,便又轻轻放了回去,平淡的声音里听不出什么情绪:“她死时二十三岁,我五岁。”
五岁。林迁不觉又向大照片中的那个男孩看了眼。自己丧母那年是七岁,至今已记不得母亲的模样了,他甚或连一张怀念的照片也没留下。若有这样一帧像,至少可以提示自己莫要淡忘,至少,在这样的夜晚,心里不会如此孤独空荡。
然而林迁依然是一厢情愿地误解祝载圳了。这桢像与其说是儿子对母亲的感念,不若说是对自己地位的肯定:她生下了祝正骢仅存的儿子,便有资格列位在此。他并不曾如何深刻地追思过她,认为她的逝去是自己人生中惨痛的损失——对于这个至死也不肯多看自己一眼的母亲,他相信即便她活下来,也未必会多关心自己的遭遇。
因此尽管是母亲,她却是于他最无情的一个人。军人不会凭空射'出子弹。他也不会轻易付出没回应的感情——即便是对自己的母亲。
如同感情必要一个回复,祝载圳行事也不会轻视于后果。此刻他正对着手中那份《中央日报》出神:首版满满当当都是中央政府第二号人物、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的南京之行。作为中原大战功臣去参加国民会议的张少帅,此次在南京受到了至高标准的礼遇款待,不但会见蒋主席等一干中央政府要员,与南方、中南、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