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这是在竭泽而渔。
大臣陆康上书表示反对,立即被捕下狱。刘岱为他说情,马上又被罢免、遣返原籍。
重建云台的工程如期启动了。
各州郡的木材和纹石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负责买办和验收的宦官们顿时大发其财。他们动不动就指责那些建材不够规格,然后强迫供货商打折,一直打到原价的二折才予以收购,可一转手就把它们按原价卖掉。
有人不愿接受敲诈盘剥,宦官们就任他们的木材堆积腐烂。
于是,年年都有大量的建材运来,可要么被转卖掉,要么腐烂掉,宫室连年营造不完。
皇帝又入不敷出了,便又想起他西园的那个聚宝盆。于是下令各州郡新任的官员就职时都要缴纳一笔“助军修宫费”。到大郡任职者往往要缴纳两三千万。所有官员就职前一律先到西园讲好价钱才能上任。一些两袖清风的官员实在交不出钱,干脆要求辞官。可朝廷不允许,强迫他们上任。当时的巨鹿太守司马直因为有清廉的名声,朝廷给了他一个优惠价,减免三百万。司马直怅然而叹:“为民父母反而盘剥百姓以求官,吾不忍也!”于是托病辞职。
皇帝不准,强迫交钱就任。
司马直被迫自杀。
很快,刘宏的腰包又鼓了起来。他捂着腰包,觉得把钱存在西园还是很不安全,万一哪天又来个叛乱,大臣们肯定又得让他掏腰包装备军队。
聪明的刘宏想来想去,又有了两个新点子。第一是改变储蓄方法。化整为零,把钱分散存放到中常侍小黄门的家中,每家寄藏几千万。如此一来,除了他本人,没人知道他的收入情况和资产总额。第二是拓宽投资渠道,让宦官们到他的家乡河间购买地皮并开发房地产,以利资本的保值增值。
刘宏其实很善于搞市场经济,只可惜早生了一千多年。
宦官们忙着帮他藏钱和搞钱,这一点很对刘宏的胃口。
这一年六月,赵忠、张让等十二个中常侍皆被封侯,号称“十常侍”。
皇帝逢人便说:“张常侍是我父亲,赵常侍是我母亲。”
都说天子口中无戏言,可刘宏这个可爱的天子就是这么平易近人、这么随和诙谐。于是常侍们就顺着杆往上爬,自己家盖的房子都跟“儿子”的皇宫一模一样。有一天皇帝忽然来了兴致,想登高远眺。常侍们慌了,怕皇帝看见皇宫外的“皇宫”,就对皇帝说:“天子不可以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
刘宏就吓得不敢迈上台阶。
由于四方的叛乱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所以灵帝刘宏就焕发了尚武精神,出台了两大举措。中平五年(188),朝廷改州刺史为州牧,目的是加强地方大员的权力,以利于随时调动一切手段镇压叛乱。
自此,各州的军政大权皆集于州牧一身。
于是,大汉帝国除了外戚和宦官这两大乱政的根源之外,又埋下了第三条祸根:军阀。
事实上,短短几年之后,几乎所有帝国的州牧都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军阀们终结了享祚四百余年的汉朝,开启了一个从三国到南北朝的将近四百年的大乱世。
直到公元六一八年大唐帝国建立,中国历史才重新返回大一统的轨道。
灵帝刘宏的第二项举措是加强中央军队的建设。
中平五年(188)八月,天子组建了一支西园军,下设八个校尉。小黄门蹇硕摇身一变成了统领西园军的上军校尉。蹇硕长得魁梧健壮,又有谋略,皇帝对他非常宠信。于是,就连帝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大将军何进,也要受他的节制。
三 恐怖大预言(2)
西园军还有两个人,一个将成为三国的风云人物,一个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前者是中军校尉袁绍。
后者是典军校尉曹操。
信心满满的灵帝刘宏期待着这两大举措能够挽救帝国的危亡。
可他错了。
正是这两大举措敲响了大汉帝国的丧钟。
前一举措导致了军阀割据。
后一举措导致了宫廷政变。
这一年冬天,有一个走南闯北、善观天相的风水师,眯着眼睛凝望着洛阳方向的天空,说了一句话:“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此刻,灵帝刘宏站在大汉朝列祖列宗的牌位前,他不可能不想到一件事。
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