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有大度。”意思是:他虽然很穷但是他愿意帮助别人,心胸很开阔。我想这一点可能和这个吕公有相通之处,吕公大概也是这种性格的人,可能是这种因素的相投,使吕公一眼看中了刘邦这个人。
另外一个方面,吕公避仇到沛县的时候,正是秦末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当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吕公作为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观测问题的人,在秦末官僚阶级眼看就要崩溃的情况下,他把女儿嫁给一个有能力有人缘的低层的小吏,比嫁给一个县令要好得多。
后来历史事实证明,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的县令长包括郡守都被杀掉了。这个吕公也是因为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后来吕公被封为临泗侯,再后来又被追封为吕宣王。在汉初的时候,有一本叫做《二年律令》的法律文书,上面明确记载有吕宣王的后代犯了法要优待,这也说明吕公这个人眼光是很长远的。这《二年律令》指的就是吕雉称制的吕后二年。
第三章 婚后生活
吕雉婚后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她辛勤持家,颇得刘邦赞许,刘邦对她也尚能体贴,但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婚后的第二年,她为刘邦生下一个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隔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但刘邦婚前生活不检点,生刘盈之前,他还有个私生子——即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肥的生母是曹氏,因地位低下,生下孩子后就被刘家抱走抚养,吕雉可怜这个孩子,对他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刘肥出生的时候,正是秦二世统治时期,天下纷乱。从他记事起,他们家就从来没有可以吃到第二天的米粮。他很小就被他父亲刘邦抱回了他爷爷家。在刘家,是二伯说了算的。
刘邦结婚后,就与爷爷分家过了,刘肥有时跟着爷爷过活,有时跟着继母生活,吕雉虽然对刘肥还是不错,但是她毕竟对自己的儿女更好上一筹。但是,已经习惯于被不公平对待的刘肥,还是可以吃得到弟弟妹妹剩下的饭菜,心里还是很安慰的。在他小小的心灵深处,觉得虽然生母去世,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把他抛弃,他还是可以活得下去。至于那些自己辛辛苦苦捉来的鱼虾,弟弟妹妹不是小嘛,既然他们喜欢,那就拿去吧,谁让自己是他们的哥哥呢?
十来岁的刘肥俨然一个小保姆,他要照顾刘盈和鲁元,他会经常变着法子哄弟弟妹妹开心。帮助吕雉分担一些生活的重担。除了妹妹要淘气一点外,弟弟刘盈倒是一个很听话和规矩的人,他从来不到吕雉那里告哥哥的状。只是有一次刘肥实在太饿了,就把给刘盈准备的麦饼吃了一大口。而刘盈就到他妈妈那里告了状。并亲眼看见妈妈马上去准备一根很大的木棒的时候,刘盈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去通知哥哥暂时不要回家------
但是早年的吕后可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她从生活和事业上尽力帮助自己的丈夫,可以说是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但是,当时刘邦仅仅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而且,身上没有什么钱,家里也没有钱,所以吕后必须要参加生产劳动,替刘邦养家糊口。因为秦代法律有一条规定,儿子结婚以后,就必须要单过。国家制订这样一条法律是为多征收赋税。刘邦结婚后一单过,自己收入又低,吕雉只得和男人一样下地参加劳动。
有一天,吕后正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里面忙碌,一个过路的会相面的老者向她讨水喝,吕雉索性拿出随身带来的饭食给老者吃了。老人吃罢,就说:我给你相相面吧,不能白吃您的东西。结果仔细看过面后,对吕雉说:“夫人心地良善,你的面相也很尊贵。”吕雉闻言,知道他和父亲一样会相术,就请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于是老者又给她的儿子相面。然后不客气地对吕雉说,你的尊贵完全是因为你这个儿子的缘故。又给她女儿相面说:你这个女儿也是贵人。这番话,在吕雉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母以子贵”的思想从此扎下了根。
老者讲完,悄然离去。当时刘邦请假回家,恰巧从田间经过,他见吕雉站在地头发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便上前询问,吕雉这才回过神来,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刘邦一听,也很觉吃惊,便想知道个究竟,就问吕雉:“老者现在哪里?”“刚走一会儿。”
刘邦二话没说,拔腿就追,很快就赶上了那个老者,请求也给自己看看面相。老者似乎早就对此有所预料,见刘邦急火火喘着气的样子,便不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