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 页)
,务使简约,便于操作。”
长孙无忌不同意戴胄的说法,驳斥道:“天下万端,若归于一条刑之,必使执法者望文生义,凭空中猜测良多,使法令失了本意。”
李世民同意戴胄的建议,说道:“朕观隋律,见其中有斩刑二百余种,流刑有一百余种,可见其律繁而苛。
无忌,戴卿让新法简约,仅是说了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以宽平的原则厘改之。
比如将斩刑改为流刑,将流刑改为徒刑。
法律的作用不在罚治本人,关键在于警示他人不可再犯,就是将人都杀了,对治理国家有什么用处?朕今日在这里说一条原则,新法成后,其斩刑及流刑条目各自不得超过一百条。”
李世民又唤出戴胄和刑部尚书,谆谆告诫道:“至于新法未成之前,你们还要以《武德律》为基准判案。
判案之时,要以宽平的原则慎用死刑、流刑。
如此一来,你们的肩头责任很重,若执法之人心术不正,极易发生卖狱之事,这样,御史台定然会参这些不法之人,则咎由自取。”
戴胄和刑部尚书顿首道:“臣等当先正自身,再诫约属下,不敢胡作非为。”
群臣没有想到,今日朝会竟然集中讨论了法律的话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1)
经历了误杀张蕴古事件之后,李世民很是沉闷了数日。
他深刻自责,以为造成误杀事件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
那日魏征询问道,到底是何人奏闻此事?李世民默然不对,未说出权万纪和李仁发的名字。
他以为他们作为侍御史,及时向皇上奏闻百官之失,为其应尽的职责,至于错杀张蕴古,罪不在奏闻之人,关键还在皇帝自身。
从内心里说,李世民还是欣赏权万纪和李仁发的。
这二人竭尽全力,时刻观察百官的动静,将其言行及时上奏给李世民,使他及时察觉到百官的动态,无疑是自己灵敏的耳目。
这二人对百官的失处往往穷追不舍,哪怕是一点点过失,也要百般查问清楚,然后向皇上奏闻。
不到二年,他们已将朝中的文武百官举奏了一遍,百官知道他们惯好此道,又知皇上宠信他们,虽心中恼怒,不敢言声,只好远远避之。
权万纪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将一帮宰臣都不放在眼里。
还在张蕴古事件之前,二人就上疏指责房玄龄、王?,说他们掌内外官考,考课百官时由其好恶而妄下评语,致使考课很不公平。
这让李世民犯了难,房玄龄和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