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性,从而促使某些学员不得不密切配合,想方设法避免惩罚。在这个案例中,西点的荣誉与荣誉制度之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作为一个球队是要争取学校的荣誉,同时也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但是,球队的产生,其本身就有赢得比赛的内在意志,这种内在意志异化了西点的校训,使之向着加紧训练谋取胜利同时在考试中集体作弊的方向前进。西点橄榄球队教练的辩解实际上并没有触到组织异化的痛处。
企业经营中也是如此,大企业病就是典型的企业小集团利益压倒企业利益、对抗变革的表现。三株的总裁吴炳新将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于市场营销,在全国设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四大“战区”,四区设立“战区经理”,由总部协调指挥。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战术,如迅速抢占市场的闪电战术;先打周边,锻炼队伍,取得经验后再打中心城市的战术;启动市场,广告宣传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人员使用上的“扩大民兵预备役”战术等。这个方略最初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三株在全国迅速扩张,但是,这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利益集团(2)
三株集团创建伊始,子公司的定位就是集团的外派职能部门,而非利润中心,管理采用高度中央集权,子公司不必自己找市场,不用考虑价格,集团总部统一计划,划拨广告费和产品。这种经营模式的好处是保证了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资金快速周转。但随着集团的急剧发展,因为子公司对经营不负全部责任,子公司内不讲效率不问效益盲目投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97年7月,三株不得不实行转轨,把子公司由执行者变成经营者,进行独立核算。但习惯听命于集团指令性计划的子公司却像笼中鸟,被关的时间长了以后失去了飞的能力,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在管理上,已经成为大企业的三株,同时染上了可怕的“恐龙症”——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等级森严,程序复杂,官僚主义,对市场信号反应严重迟钝。各个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形成壁垒,原来不足200人的集团公司机关一下子增至2000人,子公司如法炮制。对此,吴炳新说:“1997年底,各个办事处也成了小机关,办事处主任养得白白胖胖,没人干工作,整个三株公司的销售工作由业务主办和临时工来干,执行经理以上的人员基本上不搞直接销售。由于管理不善,损失了很多,最终出现了全面亏损。这个关键的机构不改革,就要拖死我们,企业不赚钱,还能支持多久?”“典型的企业官僚症:干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躺的,躺的不如睡大觉的;干部终身制盛行,能上不能下等在三株体现得淋漓尽致。”
组织有组织的目的,否则不能成为组织。组织中的组织,也有自己的目的,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目的,这就成为谁能统辖谁、支配谁并且各方利益能否协调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上去非常复杂,实际上又很简单。我们解决这个悖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利益?除了一部分非常明确的利益之外,还有很多利益是由组织文化决定的。在西点,橄榄球队获得荣誉是很大的利益,但是在三株,赢得荣誉可不如赚更多钱的利益大。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大批投降的国民党士兵加入解放军,他们带来了各种旧军队的习气,军队需要整顿、强化信念。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开展了“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新式的整军运动”。本书第一章提到柳传志上军校时参加的忆苦思甜活动,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这样的运动,目的就在于让战士爱打仗,让战士知道如何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一种用文化改变个人利益观念的典型案例。
开展诉苦,在当时条件下是最联系实际并最为有效的阶级教育。自抗日战争开始后,国统区的兵役制度由募兵改为“征兵”。实际上,在极其腐败的旧中国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国家那种全民义务性的征兵,国民党政府征兵的实质就是抓壮丁。有钱人行贿则可逃役,穷苦人才被捆绑押送到军队,靠官长的阶级压迫及枪毙逃兵的威胁强令其在营打仗。这些国民党兵绝大多数也是苦大仇深,一经共产党进行阶级教育,让他们联系受苦的实际,控诉国民党的阶级压迫,很快就使他们明白了谁是自己的敌人,应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对当时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的士兵来说,不需要多少高深的道理,一场《白毛女》,一场《血泪仇》,就能使大多数人声泪俱下,举枪高呼“打老蒋”。在各解放区都有这样的事,演出《白毛女》时,部队要事先收起子弹,免得许多人因临场激动而开枪,使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有性命之虑。通过诉苦,同样一个人,昨天在国民党军队中怕死保命,今天在解放军中却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