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了可就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了。所以这也是支持上述关于政治协议之揣测的一个理由:事实上吴三桂是真的和李自成拼了,为多尔衮争取了尽量多的时间。再从李自成的角度来说,他本次战役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所面临的敌人之强大,可以说是他平生所未见的。李自成十四年来一直和大明的剿匪官军作战,剿匪官军中虽说也有洪承畴、左良玉等名将带的军队,但大明朝上上下下腐败透顶,除了少数精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强不到哪里去,否则也不会让流寇越剿越多了。而这次李自成面对的敌手是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吴三桂所部是大明朝最最精锐的部队,而多尔衮的八旗铁骑在当时是横扫天下、战无不胜的,连蒙古人都已经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收服,对满清岁岁来朝,八旗军战斗力之强悍,可见一斑。其次就是他似乎没有预料到多尔衮会这么快到达山海关并参战。这一点其实很成疑问,按理说多尔衮在如此微妙的形势下必然会来混水摸鱼,猜也能猜到;而且李自成曾经派唐通出关狙击多尔衮,唐通既然战败,消息必定会传到李自成耳朵里。但是所有的史书都说李自成在面对多尔衮的时候“猝不及防”,不知是何缘故。也许是李自成以为满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尚未结束,不敢贸然出兵,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想到多尔衮置国内的复杂局面于不顾,真的出兵来打。然而虽然敌人强大,战场形势变化又出人意料,但李自成的军队毕竟也是经过多年战争考验的队伍,并非不堪一击,他的溃败还有其他原因,也就是李自成在具体战术上的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下布了一个“一字长蛇阵”,阵形从北山一直绵延到海边。《三国演义》中姜维伐中原时和邓艾斗阵法,就斗过此阵。《三国》里说这种阵法的好处就是“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相应”。此话固然不错,然而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阵法的好处也正是它的致命处,虽然能互相呼应互为犄角之势,但是万一被人从中拦腰截断,则首尾不能相救,势必被各个击破。最后战役的走势也确实如此,李自成二十万大军一字排开,兵力分散,多尔衮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结果果然冲破了李自成的阵形,将此阵击溃。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据传说北京城自1644年正月开始就大闹鼠疫,流毒深远。李自成大军进京之后,军中多染此病,战斗力因此锐减。总而言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最终我们看到的这种结果。对于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人来说,他们在战争中各自得到了自己命运的归宿;而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满清入关席卷中原,从而形成封建专制社会回光返照的历史走向也已不可避免。对于历史来说,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李自成一路溃逃,退回北京,途中泄愤杀死了吴三桂的父亲吴骧。在乱世中被命运之手摆布,几经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吴骧的命运实在让人感慨万千。然而他的儿子吴三桂却是这场历史剧变的受益者,多尔衮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授以兵权,令其直取北京。多尔衮则统领八旗大军随后跟上。
大战山海关(2)
此时多尔衮的一个行为,体现了他比李自成高明的地方,他“誓诸将勿杀不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谕官民以取残不杀之意”,以至于“民大悦,窜匿山谷者争还乡里迎降。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当然“民大悦”等等效果很有可能是史官为大清朝歌功颂德所作的杜撰,但是多尔衮的行为至少是一种姿态,为自己赢得了道义上的优势。所以有理由相信,多尔衮的这几条禁令,是得到了贯彻执行的,而并非像李自成那样进了北京之后就军纪不整。而李自成逃回北京之后,深知北京已经无法守住,决定撤出北京,回自己老家陕西,以关中为基地,谋求东山再起。于是在四月二十九日抓紧时间登基做了皇上,第二天又抓紧时间撤出了北京。进京离京,前后正好四十二天。传说当时陈圆圆对李自成说:“妾身若随大王西行,只怕吴将军为了妾身而穷追不舍;不如将妾身留在京师,还可作为缓兵之计!”结果李自成果真将陈圆圆留在了北京,留给了吴三桂。陈圆圆和吴骧一样,都是在乱世中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大军进驻北京。进京之前,多尔衮就大造舆论,声称清军入关是“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谋唯闯贼,吏来复归其位,民来复归其业”。进京之后又下令为崇祯帝服丧;官员只要剃发归顺,中央官员照旧录用,地方官员各升一级;大明原朱姓各王只要归顺就可以保留王爵等等,总之是尽力为大清争取人心。正所谓师出须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下名正言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