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可以用下面的话让讲话者放下优越感,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
对不起,你把我弄胡涂了。
你能解释一下,让不属于你的专业范围内的人可以明白吗?
你能不用术语把问题说明白吗?
那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那个数字这么重要?
那是指什么?
这些缩写代表什么呢?
我对这些术语不熟悉。
问一个明智的问题比提供一个明智的回答要更困难。
帮助人们使假设和“规则”显而易见
像“应该、不应该、必须、一定、不能”等这类词汇,暗示了一种假设或不成文的“规则”。
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中采用假设和不成文的规则,可以测试信息的真实性。
在询问中,我们只需重复一些词汇或短语就足以使讲话者澄清他的陈述。比如∶“应该吗?”“不应该吗?”“你一定要……”“你觉得应该?”或许你可以说∶“如果你在,会发生什么?”
根据不同的情况,你可以变换这些问题。比如∶“我想知道,如果你不在,那件事会怎样?”或“我想知道,你的意思是……”运用假设和不成文的规则来提问题,你需要特别的当心,因为这些问题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挑战。
帮助人们发现普遍性的规律
我们大脑的功能之一是使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生活条理化,变得有序和舒适。这将帮助我们不受太多的精神创伤,以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我们设想这种清理过程应该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它是从一个或一些相似的场合推广到所有近似的场合,从而得出普遍性的规律。
例如∶如果你为一个具有权威但是比较粗心的老板工作,你可能推断其他的老板也这样。假如你遇到的是不负责任的雇员,你可能推断所有的雇员都是懒惰的、不负责的和不可靠的。如果你曾经是生产线上的主管,你可能推断所有生产线上的主管都相当负责任。
就像假设和不成文的规则经常是从所暴露的问题和检查中得到的那样,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事物通常由“总是、从不、所有、每一个”等词汇构成。如果是问题,通常也是以“总是吗?”“从不?”“如果你在,它还会发生吗?”来提问,从中我们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与此相似,我们也能通过提问来发现隐藏在含混不清的词汇后面的意思,比如“他们……”“他们不允许,那就……”若是问句则用“谁不允许?”“要是我们来做,将会怎样?”通过提问我们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帮助人们分析比较
我们每天都要比较许多事物。你经常会听到“……更好一些”“……更糟糕了”或“……更容易”“……更难了”等等。当你需要通过比较作出选择,确定哪一个更有效时,你必须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认为“他做那项工作最合适”,你将会问“有谁比他更合适吗?”“妇女们就一定不合适吗”?
“比什么更好?”“比什么更糟?”“比什么更容易?”这种比较是显而易见的。
用问题检查你的信息是否被理解
询问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别人是否理解了我们的信息。你想问问你刚才的发言对他们的计划是否有用;你想检查你们的交流是否成功;你想知道人们是否理解了你的观点、有没有被误解或需要澄清的。
不管你是否选择询问,你的目的是确认已经结束的交流是否彼此理解,这将避免以后的许多问题和尴尬的处境。养成询问问题的习惯,通过询问来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这将节省你的时间,避免在交流中受挫。
第四部分收集正确信息沟通的3个亚技巧
听别人讲话时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往往是沟通失败的原因。你经常被某人长长的背景介绍搞得很烦心吗?
如果真是这样,倒不如和一个3岁的小孩闲聊。与成年人沟通的良好机会是在简短的寒喧后,立即进入主题。
你经常假装倾听别人的讲话,而实际上想着或干着自己的事吗?
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偶尔点点头或附合几声,不能算是交流。你经常用一个耳朵去听,企图把重要的事情听到吗?
遗憾的是我们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致使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你没有听到。还有许多坏习惯阻碍我们倾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下面这些情况你有过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