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内景 夜晚 春生家
忽明忽暗的灯光。
宋春生的画外音:
“星儿来信了……她住在唐山……她说她很想我……其实,我也很想她……”
春生坐在桌子旁看着一封信。
桌上摆着些空白信笺,一个信封,一枚邮票,一只摘下笔帽的钢笔。
春生拿起笔写着什么……
桌上的收音机在广播:
“……北京时间3月8日……15时1分59秒……我国东北吉林……罕见的陨石雨……最大有三块……最大一块重达1770公斤……”
电台波段调得不大准,加上电压明显不稳,收音机的声音显得飘忽不甚清晰。
到后来,收音机突然不响了,电灯也忽地灭了,停电了,一片黑暗、静寂……
宋春生的画外音:
“接下来发生了许多事……”
(注:东北吉林陨石雨,1976年3月8日,当地时间15时1分59秒,自天而降。降落范围涉及吉林市郊区及永吉、蛟河县的7个公社,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没有造成任何伤亡事件。碎块3000余块。收集到的陨石有138块,其中最小在0.5公斤以上,其中三块每块重量超过100公斤,陨星总重约4吨,最大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
(注:三星陨落。1976…1…8,周恩来逝世;1976…7…6,朱德逝世;1976…9…9,毛泽东逝世。)
表哥跑远了
○内景 白天 一教室内
课间,铃声响起。
春生急匆匆推开教室门走入。
一名代政治课的女教师叫住他:
“宋春生!你的批判稿写好了没有?”
“噢,得让我找找……”
春生忙转过身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课桌里拿出大书包,打开,拿出几本书和几个作业本,翻动着。
“奇怪啦,怎么找不到?”
春生边翻边自言自语。
女教师走向讲台。
“再好好找找,就差你们几个了……”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同桌的一个男孩儿摇头晃脑地拿着几页纸念着什么……
“啪啪啪——”
女教师在讲台上用竹教鞭敲了敲桌子,并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
“安静!安静!”
“政治课开始上课。下面,我们要讨论、批判一下‘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谁先举手?……”
教室的墙上贴着不少学生们写的批判稿……
窗外的微风吹进来,贴在墙上的纸片偶尔掀起、落下,落下、掀起……
纸片在风中偶尔间或发出轻微的声响:
“刷拉——”
“刷拉——”
“刷拉拉——”
(注:上面提到的为天安门诗歌中的一首,其全诗为: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注: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1976年3月下旬至4月5日,人们自发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和天安门广场开展纪念周恩来总理,敬献花圈,反对“四人帮”,支持邓小平的活动,人们朗诵诗歌,抒发情怀,发表演讲,痛斥“四人帮”,后遭到镇压。被定性为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邓小平被指为“总后台”。1976年4月7日,邓小平被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被平反昭雪。)
○内景 白天 春生家
一身尘土的春生拎着书包放学回家,房间的门开着,他看见呆呆地坐在椅子里的母亲。
“怎么了?妈,出了什么事?”
春生端起桌上的一杯凉白开喝了起来。
“啊,春生啊……”
母亲缓过点儿神来,站起身走出房门,四下看了看,回身带上房门,然后,走到春生身边,悄声问道:
“春生,这儿阵见你表哥了吗?”
“没有啊?他不是去北京了吗?”
春生放下空空的水杯,甩下书包,不以为然,伸手就要去拿桌上的菜要尝。
“打你的手!”
母亲伸手拨开春生的手。
“你表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