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中国军费大大减少,因此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胡鞍钢计算,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人均GDP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1913年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3%,1950年降至为6。4%,1973年为7。1%,但到2000年则迅速上升为23%。试想如果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没有战争,中国人民会过上什么样的幸福生活!
遗憾的是,1949年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完全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那个蜜月时期,中国和苏联签署了一系列友好条约和互助协议。50年代中期,中国接受苏联的援助,引进了156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但这些项目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很多半途而废。一边倒的政策使中国既获得了一些利益,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那是1967年的夏天,我们山东师范学院附中的学生到济南郊区下乡劳动,地点就在黄河边上。吃完午饭休息的时候,我们一伙学生去游黄河,当我们游到河对岸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桥墩和引桥。它孤零零地耸立在黄河岸边,长年累月地在风吹雨淋和日晒中低头思索。它似乎在品味中苏关系结下的苦果。记得我当时惊讶地感叹道:这么大的一个工程需要花多少钱啊!但就这样白白地废弃了。这件事对当时的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估计这座废弃的桥梁就是当时150多个苏联援助项目之一。
一边倒的政策,使中国在经济上也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苏联搞集体农庄,中国也要实行。于是,在1957年反右派之后,三面红旗出现了。这三面红旗就是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结果没过多久,中苏关系破裂,友好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在这时候,中国加紧了原子弹的研制,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了欢送赫鲁晓夫下台的礼炮。中国为发展核工业在当时投入了多少国力,现在无从得知。1968年,东北乌苏里江边境上发生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中苏战争一触及发。为了准备战争,全国上下展开了“深挖洞,广积粮”运动。大批企业迁往西部山区,象第二汽车厂建到了湖北十堰,一些军工厂都搬到了陕西汉中和四川山沟里。这些被称为“三线”的地区建设和企业建设不知花掉了当时国家多少财力物力。我这里没有数字,但这一数字肯定是左右当时国家经济的。并且,这一工业布局在改革开放后又要花费巨资进行调整。军工企业从此成了连年亏损的行业,20年来,国家为三线企业贴进去多少钱?可能又是个天文数字。
我从1969年便在厂里挖防空干道,后来又到济南市里挖了一年。当时一个厂负责挖一段,我们456厂就在山东剧院到实验中学这一段路上分别完成了两期任务。济南是个泉城,地下水相当丰富。我们整天头戴安全帽,脚穿高腰胶靴,在泥水里作业。70年代,趵突泉的水还汩汩地冒。防空干道挖通后,济南地下水受到破坏,从此,泉城再也见不到喷涌的泉水了。
现在回想起来,挖防空干道那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啊!无数吨的水泥、钢筋、木材往地下扔。如果当年将这些钱用在民用建筑上,城镇居民在住房上何至于受那拥挤!今天城镇人均住房的面积恐怕也不会只有15平方米。如果当年将这些钱用到修建地下铁路上,中国地铁的总长度今天也不会只有50多公里,还不及纽约地铁的一个零头。现在来看,挖了这么多防空洞有什么用?今天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许多地下通道已被切断,有的成了建筑施工的拦路虎。这不是浪费是什么?
所以,从统计数字上看,中国那些年里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确不慢,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不是为了学者们在纸上谈兵,数字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人民仍在付出,仍在牺牲。这种发展战略有什么用处?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又有什么用处?
尽管从莫里斯·迈斯纳的数字上看,从1950年到197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3。5%,但国民生产总值中每年要扣去高达10%以上的军费开支,扣除庞大的对外援助,扣除天灾、人灾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在这些年里,人民群众在生活上几乎没有获益,有的地区甚至生活水平还在下降。譬如安徽的小岗村,到分田到户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穷得没有任何出路。70年代安徽已经出现大批逃荒要饭者。当时我在青岛,每到饭馆吃饭,总有要饭者出现。对于这些事实,外国学者没有亲身体会,只是从书本上做学问,当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我们中国学者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盲目引用这些外国人的观点,甚至捧若圣明,这种做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