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火箭?王永志、王德臣是怎样闯进国际发射市场禁地的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 好一个震惊天下的中国创举(1)
让我们回到研究院王永志、于龙淮、王德臣三位院长、副院长相聚的那间办公室,窥探一下他们悄悄酝酿的这件震惊天下的创举吧!
当时在场的人动手画了一张“长二捆”草图。“长二捆”火箭是在成功率很高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加长箭体作为芯级,再在原有的第一级箭体上捆绑四个液体火箭助推器,构成一个两级液体火箭。这是实现王永志长征火箭型号系列化研制走出的第一步。这张草图今天已成为见证研究院辉煌50 年的珍贵文物。
王德臣在王永志院长的支持下,担任了“长二捆”火箭的总设计师。
这个有一张黑黝黝的脸膛,一身豪气、开朗坦荡、心地纯朴、忠厚刚强的东北汉子,不仅有强壮的体格,更有一往无前、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风格。他是研究院的老资格了,1 % 2 年就陪同钱学森出差东风基地。初来不知火箭是啥样的他,一步一个脚印,风吹雨打几十年不畏失败、退却,今天则敢怀揣还未出世的“长二捆”闯出国门,走进世界卫星发射的殿堂。
被全院同事称为“王铁嘴”的他,带着火箭草图,全凭三寸之舌与久经商场的外国人唇枪舌战抢市场,虽不是天方夜谭至少也有点现代传奇。可纸上的火箭能在18 个月飞起来吗?美国人像听神话般发出笑声,还说:“你是在编故事哄小孩吧?即使在美国,造这样的火箭最快也得三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可你们中国人的田野上还离不开牛耕地呢,你们能行吗?〃
王德臣也笑了,笑声中显示了专家特有的超然自信,他以行家的语言与美国人进行了技术探讨。谈判桌上的王德臣以主讲人的身份侃侃而谈,敏捷的思维,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推理测算,昂扬的气势,风卷残云般将美国专家提出的问题一扫而光。一个小时的答辩解释无一处缝隙可钻,滴水不漏的逻辑使美国同行惊得瞪大了眼睛,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语,竟让美国朋友误以为他是美国培养的华裔科学家。此时,王德臣在众目睽睽下大讲起了故事。他说:“前不久你们美国‘大力神’火箭的副总师史密斯先生来到中国考察,听说我们要在18 个月内完成‘长二捆’火箭,他也和你们现在一样惊讶不相信,而且郑重对我说,‘王德臣我要提醒你,研制这样一枚火箭,在我们美国至少也得三四年,现在你们说18 个月就能完成,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烟在说胡话?〃 ;
“史密斯先生,18 个月后,我要特别请你来看发射。”好一个王德臣,硬是把休斯公司的总裁和澳普图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说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爽快地在合同协议上签了字。
国外的关打通了,“长二捆”在美国拿到了发射的许可证,然而在国内却引起了一场比国外还令人难以想象的轩然大波。王永志把研制大推力火箭“长二捆”的报告呈送到航空航天部,航空航天部领导非常赞赏研究院这一敢想敢干的创新举措。可是研制大火箭的钱谁出,那可是一笔几亿元的研制费呀!钱呢?几个亿那可是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财政收人呀。###签了意见将报告批给国务院###总理,请他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讨一次,可否拿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王永志见报告迟迟未批下来,就向当时的航空航天部领导建议,由研究院向银行贷款,成功后用发射卫星赚的钱来还债,部领导研究后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可银行贷款那是需要担保和用相近价值的动产、不动产抵押的。研究院的财产是国有资产,银行不会要。研究院本身也没有权力动用国有资产作抵押,因为这是一笔即使卖了部机关大楼也资不抵债的巨额贷款呀!而当事人王永志是心中有数的。在他上任之初,他就将科研经费的10 %投入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即将展开的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开发的物质基础,也对长征系列各个型号的研制作出了长远的、可预见性的科学规划。在一个型号投产的同时就进行下一型号的研制,同时对再下一个型号进行预研,也就是一个型号刚投产另两个型号已上马,在同一个时间有三个型号跟了上来。全院科研人员分三批次进入三个型号的生产、研制、预研论证和方向性的探讨,没有钱自己贷款。王永志破了研究院几十年靠国家拨款搞科研的先例,研究院一次性向银行贷款4000 万元,又和国内的用户、贸易公司签订项目开发合同,开发出来的产品你负责销售给钱,没开发出来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