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气冲冲地想坐起来。脑袋里嗡嗡作响,身体不太听使唤。
看到袁方有了正常的反应,郑海反倒放心了。他解释道:“刚才我把侄子送回村,又跟董老先生和大虎说起山洞的事,他们都挺有兴趣,我们就带上手电一块去找你。到那块大石头跟前,就见你的的旅行包扔在草里,被翻了个乱七八糟,里面的东西撒了一地。我们怕你出事,赶紧进洞。结果在一个石头大厅里发现你躺在地上……”
“这么说你们没看见袭击我的人?”袁方气恼道。
“是啊,”郑海双手一摊,“我们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相机呢?”袁方像被火烫了一样惊问。
“别怕。”郑海微笑着从身边桌上拿起相机,递给袁方。
袁方检查着。相机的塑料外壳被磕掉一个小角,幸运的是,还能正常工作。好险,差一点他就重蹈了刘汉唐的复辙。接着,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团混乱的意像:举着火把秃头人,古怪的岩画,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色小虫……
“那个山洞是什么地方?”袁方问众人。
“你看到石厅里的岩画没有?”郑海反问袁方。
袁方点头。“好像是一只羊。”
郑海望了眼董凤歧,对袁方说:“董老说那东西就是蜚廉。”
“什么?”袁方吃惊不小,“那个洞真是蜚廉墓?”
“不。”董老先生摇头说:“我感觉还不是。”
袁方疑惑地望着老头。郑海在旁撺掇董老先生道:“您再给我们说说。”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还记得我讲的:蜚廉在霍山向天帝祈祷以后,天帝曾赐给他一只石棺。这也就是说,在蜚廉墓中应该有个非常明显的标记――石头棺材!可是那个山洞里却没有。”
袁方回想了一下,说:“山洞里有两条路,我只走了其中的一条,另一条你们去了吗?”他想提醒董老先生,也许石棺在山洞的其他地方。
“我们都走了。”郑海说,“另一条路什么也没有,尽头是一面带很多小孔的石壁。”
袁方问董老先生:“既然那个山洞不是蜚廉墓,那为什么您又说岩画上的怪兽是蜚廉呢?”
“这个嘛,”董老先生一笑说,“古书上说,蜚廉既是纣王的臣子,又是一种怪兽。它生得鹿形蛇尾,雀头羊角。岩画上的怪兽恰恰就是这个模样,所以我说它是蜚廉。”
袁方既觉有趣又觉荒诞,不禁暗笑。没想到飞廉居然生有如此异相。“那么,蜚廉像出现在那个山洞里意味着什么呢?”他追问董老先生。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得先弄明白另一件事。”董老先说着,转向郑海,“小郑,你先给他说说‘干街村’名字的来历。”
郑海一愣,忙说:“哦,这个我熟。干街村的名字是因其干旱少水而来。――据说当初李世民行军路过此地,他和部下都口渴难耐。四处找水,可却怎么也找不到,村里人为避战乱也没有人出来送水的。李世民一怒之下,就诅咒这个小村子以后永远缺水。皇帝是金口玉言了,一句话出口,干街村从此就成了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子。”说完,不解地望向董老先生,“怎么啦,这和蜚廉又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既然在传说中,蜚廉能化身为一只怪兽,那它就有些古怪的特点。古书上说它‘能致风雨’。什么叫‘能致风雨’?就是能呼风唤雨。”董老先生解释道,“你们想想,李世民诅咒干街村的故事不可能是真的。只能说明,这里历来就是个干旱少雨之地,说不定在殷商时代已经如此了。那时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山洞中画下蜚廉的形象,然后向它虔诚祈祷。目的呢,只有一个――祈雨!”
“噢,原来是这样。”郑海恍然大悟,又自语道:“就是这个‘能呼风唤雨’的蜚廉形象也太怪了点。”
董老先生又说:“其实在最古老的传说中,蜚廉的形象很简单,就是一只神鸟。只是到了稍晚一点的传说里,它的形象才越变越复杂,慢慢成了山洞里那种四不象的怪兽……”
这时,郑海堂嫂端着一盆热水又进了屋。从盆里拿起一条手巾递给袁方。“来,再擦把脸吧。”
袁方接过毛巾在脸上抹了几把,又轻轻擦了擦脖颈。就在抬手之际,他忽然看到右肩膀上有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圆形疤痕,不由心中一惊。仔细看了看,那块疤痕的边缘泛红,中心有两个针孔大小的齿痕。用左手碰一下,一阵钻心的疼痛。他差点让叫出声来。
顿时,他想起吴璇提到的刘汉唐身上的奇怪伤痕,感觉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