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楚酒樽(3)(第1/2 页)
金陵的六月,蝉鸣聒噪,知了在梧桐树上拉起夏日的序曲。
金陵大学文学院的答辩厅里,却是一派严肃的学术氛围。
陆星辰站在演讲台前,ppt上是他论文的题目:《穿越时空的对话:论屈原诗作中的历史洞察力与现代启示》。
“因此,我认为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具有先见之明的政治家。”
陆星辰总结道,“他在《离骚》中写道'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仅是一种自我标榜,更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深刻洞察。
如果楚怀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也许楚国就不会被张仪所欺,也不会在商於之战中大败。”
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面色凝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是楚辞研究的权威钱伯文,
开口道:“陆同学,你的论点颇有新意。但是,你如何证明屈原确实预见了张仪的诡计?
历史文献中并无直接记载。你的论文缺乏实证分析,恐怕只是一种基于想象的推测。”
陆星辰心头一紧。他几乎脱口而出:“我亲眼见过屈原,他确实...”话到嘴边,他猛地闭口。
那个“梦“太过荒诞,说出来只会被当成疯子。
另一位专家接道:“再者,你过于美化屈原。历史上记载,屈原也有狂妄自大的一面。
他自比圣贤,甚至声称自己'与天地兮同寿'。
这种自负,也许才是他最终被流放的原因。”
陆星辰攥紧拳头,指甲嵌进肉里。“你们懂什么?”他在心里怒吼,
“我亲眼见过他那忧国忧民的神情,听过他据理力争的话语。
你们这些只会读死书的学究,怎么懂得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好在,陆星辰最后还是忍住了。他深吸一口气,勉强维持着学术的腔调:“诸位教授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
关于实证,我认为可以从屈原的其他作品中找到佐证。
例如,《九章》中'人民不见天子面,犹如星月蔽于云',这难道不是对君王与民众脱节的精准描述?
至于自负一说,我认为那更多是一种文学手法,是以夸张比喻来抒发情感...”
答辩总算平安结束。陆星辰走出教学楼时,暮色已深。
蝉声依旧,但在他听来,却如同屈原的悲叹。
他掏出手机,给自己点了一瓶白葡萄酒,配上几串烧烤,准备在宿舍里消愁。
回到宿舍,陆星辰一屁股坐在书桌前。
桌上的青铜酒樽在夜色中泛着幽幽的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他拿起酒瓶,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见鬼,我可是亲眼见过屈原,你们竟说我不懂他。”
他自言自语道,酒精让他的声音带上几分哽咽,“屈原啊屈原,你在天之灵会不会觉得冤枉?
这些学究,只会钻研字句,哪里懂你的心境?”
不知不觉,酒瓶见了底。陆星辰晃晃悠悠站起身,一个踉跄,手中的酒瓶倾斜,残酒哗啦啦全倒进了青铜酒樽。
“哎呀,”他嘟囔着,“这可犯了禁忌。那个什么老板说过,不能往里倒水...不过,这是酒,应该没事吧...”
话音刚落,周围的景象开始扭曲。
…
宿舍的墙壁如同水中倒影,渐渐模糊,继而化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青砖铺地,朱漆门窗,挂着楚地特有的蛇纹锦绣。
陆星辰发现自己站在一根檀木廊柱后,而前方的大厅里,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朝堂辩论。
屈原站在厅中,但此时的他已不复当年的神采飞扬。
他的面容憔悴,眼中却燃着愤怒的火焰。
他的长袍有些褶皱,似乎已有几日未曾更换,头上的兰草冠也不复精神。
“大王,”屈原的声音嘶哑却铿锵,“臣虽失信于王,却未失信于国。
张仪所谓六百里土地,实乃六里!此等欺君之罪,岂能轻饶?”
楚怀王端坐于上,神情阴晴不定。他的鬓角已有微霜,显然这些年的政治漩涡也令他憔悴。
左右立着几位大臣,为首的是个身着紫袍的中年男子,陆星辰认出他是与屈原同朝为官的靳尚。
“大王勿听屈子胡言,”靳尚阴阳怪气地说,
“他素来狂妄,今又听信什么'河神'之说。如此谵妄之人,岂能委以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