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但这座城市给了我一种家乡般温暖和亲切的感觉。绍兴在诸多的江南名城中算不上出类拔萃,但它古老朴茂。从作为越国的都城开始,它已经有两千多岁了。岁月里的绍兴慢慢变了,但是变来变去离不开江南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我的脑海里想象着汉代、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和明清时绍兴的样子,而我也似乎从今天的小桥流水人家里看到了那些朝代时绍兴依稀的影子。我不知道的是今天的绍兴在一二百年之后还有多少小桥流水人家可以留下来呢?相对已经过去的两千多年,最近二三十年绍兴的变化可算是极大。我感到除了修饰一新的名人故居之外,古朴纯粹的绍兴正不知不觉一点点地在消失。不但是从城市的面貌上,也从人们心里。今天不少老的绍兴人还固守着往昔的传统过日子,但新的一代又有多少人会珍惜和保守这些甚至是从春秋越国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呢?
因为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兰亭离绍兴只有十几公里,当年王右军和亲友们去那里修禊乘轿骑马大概要走上半天,但我们今天所用的不过是半个多小时罢了。尽管我们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兰亭早已被毁,现在那里除了明代的部分遗迹之外多数是在八十年代新建重修的,但《兰亭集序》里茂林修竹,曲水弯流的景色始终令我们神往。
撇开一些新的建筑欠缺古意和神韵之外,走进座落在兰渚山下群山合抱,林翠风清景致中的兰亭刚巧游人极少,徘徊在早晨的幽静之中满目青翠,令人顿时心旷神怡。想当年兰亭雅集诸名士选中此地作一盛会并有王右军乘兴而作的书法流传千古,显然是得此处山水之灵气。据说此地最早是越王勾践种植兰花之地,汉代曾在此设驿亭,故有兰亭之名。现有的鹅池,流觞亭,小兰亭,墨池等均为明代之后的建筑,清代又建御碑亭,墨华亭等。不过兰亭中王羲之的真迹据说只有“鹅池”碑上的鹅字,另一“池”字一说为王献之所写,一说为徐渭所写。
我认为除了附庸风雅到流觞池边去作诗吟对之外,兰亭盘根错节,龙钟老态的盘景,小湖里已大半干枯的残荷,水边一片白茫茫的芦花和早晨阳光下的竹筏都有好似王右军行书飘逸中又刚健的禅意,值得细细欣赏和品味。但此清幽雅致之地最忌人多,如遇人潮,则一切都索然无味了。
苏州
到苏州的目的有三:一是要从苏州去看看水乡木渎;二是要顺便到阳澄湖去吃大闸蟹,“九雌十雄”最好的蟹季虽然已过,但听说现在螃蟹的供应依然非常充足;最后嘛,苏州我虽然已经去过了两三次,但这个城市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清秀和温柔吸引着我。它也令我感到亲切,因为我最敬爱的外婆是苏州人,所以它总有令我想去看看它的欲望。
山阴道上(8)
晚上到热闹的观前街松鹤楼去吃苏州的本帮菜,虽然有百年老店和饮食名店金漆招牌,但在我们看来无论菜的味道和服务都说不上理想,可能这就是百年老店的老态吧。
苏州来过两三次,姑苏的名园和湖山名胜多数已经去过,晚饭间问起吴先生苏州还有什么园林可看,吴先生想了想说这里有一座耦园还算不错,虽然和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无法相比,但倒是很清雅幽静的,您有没有兴趣去看看呢?我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就决定明早去看耦园。
耦园在一条小巷里,门口很不惹人注意。走进园来,进面是一池碧水,碧水上是一片凋零的残荷。水榭中有两人凭栏而坐,除此之外几乎看不见人。走上游廊,慢慢观赏随着脚步而变化的景色。与苏州各名园相比,耦园较小,无法以气势胜,故造园时以山为主,以池为衬。其中作为主要景色的黄石假山,被誉为与明嘉靖年间所迭的上海名园豫园的黄石假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耦园最初的主人是清初保宁陆姓知府。花园小巧玲珑,楼厅精雕细琢。特别是房脊和屋檐上的人物花鸟雕刻极为精美逼真。除了吉祥图案之外,历史故事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园内假山上不建亭阁,而多种花木,老树枝桠横斜,从厅堂精美的花窗望去,自成一幅幅饶有诗意的图画。游廊边上枫叶如火,竹枝碧翠。当斑驳的日影透过大树映在粉墙之上,墙上乌黑色的黛瓦和墙边玲珑剔透的假山令园中的小院愈发古色古香,幽静怡人。
看完了耦园,到园后的小码头上了橹船,任船娘沿着内城河上转了一回。河边的楼上是茶馆,老人们临窗品茗,状甚悠闲。石桥上的人们慢慢地走过,连水中的倒影都是那么的悠游自在,不慌不忙。
苏州的最可爱处之一就是它的沉稳悠闲,不慌不忙。它比上海闲适,它比北京温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