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2/4 页)
是率领士兵作战,而是将这支降军带领妥帖,补充的时候也不是按照燕军正规补充营那样。一队一队整编制补充,而是分散开来,遇到兵员缺额的时候就立刻补充。缺一个补充一个,缺两个补充两个。
这样无疑会降低这些精锐牙兵的战斗力,但却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燕军指挥体系的顺畅运行,也算有得有失。
经过作训司的努力,二十天之后,这些牙兵被整编为一百三十七个补充营,随时等待着进军河南。
作训司紧接着又开始了第二次整训,这一次整训就比较正规了,与河北新兵训练营体制相同,训练期为三个月。十万降卒开入各个指定的营地,被一个个教官带走,开始了他们全新的军伍生涯。
与作训司集中整训军队相反,虞侯司则开始大规模遣返军士。不是说李诚中准备马放南山,而是维持军队的消耗太大,打了大半年,河北的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虞侯司首先遣返的是囤积在上党地区的两百个补充营,这十万多士卒有的参加了战斗,有的还没上过一线,但不拘如何,总是在战场上待过,应该让他们回家了。
十万多人分批从滏口陉返回河北,然后各自领取了一笔丰厚的赏钱,兴高采烈的回到家中。他们虽然回了家,但补充营的番号并没有取消,他们的名字仍然在各支补充营的名册上,一旦有事,很快能够再次聚集起来。
第二批遣返的是驻扎在邯郸的预备旅,在燕军的编制中,预备军也是常备军种,一县为一营,一州为一旅。这五六万预备军一直屯于邯郸,预防着相卫方向,是上党战事激烈之时,保证河北安全的重要力量。如今战事结束,他们也接到了虞侯司的调令,各自返回所在的州县。大军聚集在一起,所耗糜的粮秣是分散回去因地就粮的三倍,让他们回到各州,可以极大的缓解邯郸的粮食压力。
最后一批遣返的是仍旧囤积在邯郸的上百个补充营,他们在整场大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待命了大半年,然后就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不过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军事参谋总署上下军官们都认为,对他们的动员还是值得的,毕竟大半年的军营生涯,是会让许多农户子弟脱胎换骨的,将来如果需要的话,这批补充兵同样是可以立刻拉出来的力量,因此,他们的补充营番号并没有撤销。
从天佑二年十二月下旬开始,燕军的大裁军一直进行了一个月,直到天佑三年元月底才结束。这次大规模的裁军,燕军一共裁撤了二十万河北军兵、十五万河南降卒,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压力,同时因为河北军兵回返家园,河北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对于仍旧集结在上党地区的燕军来说,所获得的支持力明显更高了。
虽然减少了三十五万人,但燕军的战力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目前,上党地区的燕军以经过补充后的九大野战军团为主力,然后是经过扩充的辽东保安军、幽燕保安军和晋州军,能够直接拉出来野战的军队达到十五万。除此之外。还有一百多个由梁军牙兵降卒整编的补充营,以及仍在上党新兵训练大营整训的十万梁军降卒。
与天下头等主力的大规模会战,对于燕军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洗礼,进一步验证了燕军指挥体系在大兵团、大战场上的调度和组织能力,理顺和解决了许多之前不曾发现的指挥问题。同时,对于各支一线主力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磨合机会。
按照军事参谋总署最初的安排,从关外草原、渤海、新罗等地征募的补充营是独立设置,并且准备独立成军的。优先补充的对象也是怀约联军这样胡人居多的军队。但是随着战事的逐渐激励,当上党战场分化为高平和襄垣南北两大战场,进而出现跳出河东的大范围外线作战时,这样的设想便已经没有人去提了。
当时的情况是,有什么兵就补充什么兵,甭管你是胡族还是汉人,一道命令下来,拉上去直接充实战场。尤其是随着高平以南、界牌岭防线争夺战的日趋白热化,很多防守各处山头的燕军营垒损失惨重时。大量的契丹、渤海、新罗、室韦、库莫奚、杂胡等各族士兵都按照就近原则,直接填了上去。
这样的经历,使得燕军成为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各族联军,虽然仍以汉人为主。但其中充斥着众多的胡人。胡人和汉人并肩作战,几乎不分彼此,不知不觉间解决了军事参谋总署苦思冥想的胡汉军士融合问题。其实仅就现状而言,经过上党之战后。怀约联军已经和其他八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军制上已经完全类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军种的构成——左右厢分别为马步厢,也就是马步混成军团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