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在内。同时在油田开发初期,不是一下子动用全部可采储量,而是将一些可供开发的含油面积留下来,暂不投入开发,作为“小仓库”、“大仓库”,以备分阶段地投入开发。像喇嘛甸油田就是当时留下的“大仓库”,到1973年才开始投入开发建设。在油田开发中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分阶段地动用可采储量,这也是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上5000万吨后,连续稳产20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干打垒”精神(1)
大庆石油会战进展很快,面临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那时,一个重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几万职工的住房和上万台设备、车辆入库以及储存蔬菜过冬的问题。油田建设地区,原是以畜牧为主的嫩江草原,远离大中城市,农民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没有公路网,气候酷寒,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会战第一年夏季多雨,冬季来得又早。雨季刚刚过去,9月的草原又刮起阵阵寒风,国庆节前后就下雪。会战初期,几千台设备在大草原上运转,连个修理设备的房子都没有;广大职工住在简陋的帐篷、木板房、牛棚、马厩里。这些临时措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解决不了长期站脚扎根的问题,冬季肯定过不去。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可靠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冻伤大批的人,甚至会冻死人,也可能冻坏大量的设备。若遇上当地群众都怕的“大烟泡”的风雪,就可能使会战陷入全局瘫痪。曾在东北地区长期工作的王鹤寿等人对余秋里、康世恩说,这里没有房子,过不了冬啊!出于关心和好意,他们曾劝余秋里,如果冬天实在过不去,可以在入冬前,把队伍和设备撤到哈尔滨、长春、沈阳、抚顺等地,来年春天再开上来。他们准备动员地方腾房子给会战队伍住。对此,余秋里后来回忆说:“我权衡再三,感到不能走这条路。因为如果这样做,会战的有效工作时间,一年只有6个月左右,党中央批准的这场大会战,就会变成拉锯战或消耗战。势必推迟油田开发的时间,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困难。”
会战工委和会战指挥部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会战队伍安全过冬的问题。听说会战指挥部里也有人主张冬季将队伍撤走,正在北京的余秋里通过电话表达了他的意见:“这次会战,只许上,不许下;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住。这个决心决不动摇。”
怎样既坚持会战,又保证会战队伍安全过冬呢?当时参加石油会战指挥工作的石油部副部长孙敬文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充实的建筑材料,各种现代运输工具和施工设备及施工技术队伍,那么,也完全可能在几个月内完成上百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然而,那时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不用说盖大面积楼房是不可能的,即使盖砖瓦平房,在短期内也难以采运到大量的建筑材料,集中大批的建筑队伍,所以,这也是行不通的。”
为了解决安全过冬问题,从会战领导机关到基层小队,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也在想办法。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向余秋里和康世恩建议:有一种办法,就是搞东北老乡那种“干打垒”。这种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动手,来得快,三可以节省木材,四是冬暖夏凉。
会战指挥部为此派出了一批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深入到附近的城镇、村落,尤其是找民间木瓦匠,调查居民建筑的用材、设计、施工情况,发现附近城镇除主要公用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居民建筑主要是砖框土坯房和“干打垒”。
所谓“干打垒”,就是北方农村都有的、最简便的用土作原料建筑的房子。抗日战争时期,孙越崎领导开发建设玉门油田时就曾用过这种房子。这种房子在东北尤其被普遍采用。这种干打垒房子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木夯铁杆分层夯实,房顶用当地的羊草绺成草把子作垫层,上覆泥巴抹光而成,取暖则用火墙或火炕。这种干打垒看起来土气,但厚墙厚顶,结构严实,防寒性能好,暑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特别是就地取材,随处可建,便于广大职工人人动手,大面积地进行建筑。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会战指挥部决定采用干打垒方案,发挥人多的优势,发动广大职工建造干打垒房屋,渡过难关。决心一下,说干就干。在石油会战的萨尔图草原上,一场人人动手,全民动员建造干打垒的人民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