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2/4 页)
重庆市的人口数量从35年的30余万人,剧增到37年底的六十余万人几乎增加了一倍以上(到38年以后,是速膨胀到了一百余万人)。
而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一大批日本人占据华北等沦陷区的、东部打得热火朝天的战区的达官贵人等经济比较富裕的人们,纷纷像潮水般的涌入了重庆这个远离战火的兴发展的大都市,往日还显得乡土气息浓厚的山城,仿佛一夜间就繁华洋气起来。马路上汽车拥堵,人们衣着光鲜,各种潮商品琳琅满目,商业气息空前。
面对大量的建设工程,周大少团长控股的山城棒棒军总公司下属的马二哥领导的基建公司,已经成了一个拥有土建、设计、安装、装修等等十余个分公司的庞大集团,光是有钱人在重庆各处修建的大大小小的公馆、别墅、洋楼,和周大少团长这两年提前低价买下的大批土地上的住宅小区、商业区的基础建设项目,就让马二哥手底下的两万多人,忙得脚不沾地。
而周大少团长告诉马二哥,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如此繁荣还能持续四、五年啊。马二哥说句实在话,当时都幸福得晕了,就这一年半载赚得钱,就是一个不好公开的天文数字了。
扩军,大扩军受到鼓舞的马二哥雄心勃勃要把人马扩大到五万余人,各种专业公司增加到二十余个。
重庆市的市政建设,也随着这两年的重庆以卢作孚、林汤圆、周家欣等为代表渝帮的一大批工商贸企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税收而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说到处矗立的楼房、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了,山城的市民们还惊奇地第一次领略了繁华街市的灯红酒绿、光怪离奇的夜世界,古老的城市仿佛一步就进入了现代化,成为了与上海相似的长江一头一尾的两个中国颇有现代化色彩的大都市。
随着从东部淞、沪、杭、宁等一带大量西迁而来的工矿企业扎根重庆,特别是落户周大少团长开发的重庆南岸几十平方公里的叶州工业带。数以十万计的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有一技之长的外地人,大多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被重庆人称为下江人),使山城重庆变得都有些拥挤不堪了。
在重庆市中区,江北,江南的所有空地上,都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地,建设着无数的,或宽大的公馆、别墅,或密密麻麻的简易住宅楼(周大少团长考虑抗战期会涌来近百万人,吩咐设计建设的当时的廉租房,由于买地的价钱低,房租价钱自然很低,申请条件很简单,能够满足几乎所有中、低层人们的住房需求。自然,那些住得起高档公馆、别墅、洋楼的,
绝对不会像现在有些人那样自降身份,去跟这些只求一个遮风挡雨之处栖身的人们争这些周大少团长专门开发的廉租房)。
整个重庆市区的范围,迅速向西、向长江对岸的南岸区、向嘉陵江对岸的江北区大大地扩展,市区面积一年多膨胀了二、三倍,达到了令人称奇的一百余平方公里
当然,随着上千家的工矿企业迁入重庆,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渝的同时,也有大量四川当地人涌入重庆寻找生活机会,他们大都是城市生活的下层了:棒棒军啊,三轮车夫啊,小摊小贩啊,告花儿,小偷,j女啥的……
与经济蓬勃发展相对应,随着周大少团长的东方影视公司等文化产业的巨大带动,重庆也成为了一片文化的西部热土,这里面自然有已经被他礼聘为东方影视公司的首席编剧的田汉等文化艺术界名人,逐渐从全国各地也汇集了(38年以后盛)几乎国内所有著名的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戏剧电影名家大腕和报人记者等等:矛盾、洪深、夏衍、老舍、胡风、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冼星海、沙梅、金山、白杨、张瑞芳、秦怡、邹韬奋、张金銮……
以文化艺术界为中心的社交界也建立起来了,周大少团长早在一年多前就悄悄在他所知道的沙坪坝磁器口镇、白沙镇,和江北区的北碚镇等地方购置了大批低价土地(当时这些偏偏角角的地方,有的荒坡低到一元钱买得到好几亩),于是这些地方就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结庐在人间,不闻车马喧的这些离大都市地理位置稍微偏远的但学习、生活环境绝对一流的地方就成了这些文人墨客的自然选择(周大少团长又不想在他们身上赚钱,几乎等于白给他们住)。
而全国已经有几十所大学,十余家报社与周大少团长所创办的“西南文化交流中心”联系,搬迁或正在搬迁到以上周大少团长专门建设的文化地区的著名大学截止到37年底就已有十九所,其中有著名的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