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成功地夺取了200门大炮。
德军夺回失地 但是,盟军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11月30日,德军便发动大规模反击,重新夺回被坦克占领的所有土地。从1916年开始,德国人便意识到要发展新战术,其中包括防御的机动性……士兵们学会不要站着受死,而应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比如,他们可以在盟军进攻之前撤退;设有机关枪的前沿据点则如同一张网,随时等候盟军士兵掉进去。
这个机动性战略可以用于突击队,比如一小队训练有素的士兵,只要装备有手榴弹、迫击炮和机关枪等,便可攻占较为薄弱的敌军据点,而把所有军事要塞都留到随后的时间内再来对付。当特种部队带头发动进攻时,他们便开始被军队里的其他人视为中坚分子,这有助于提升他们投入战斗的士气。在康布雷战役中,担任反击战先锋部队的正是突击队,他们的胜利备受德国将军们的关注,并在随后的1918年战役中得到广泛采用。
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使得盟军士兵筋疲力尽,致使德军成功地夺回失地。反击战在12月6日结束,双方各损失约万人,战斗重新退回到起点。
伊普尔和康布雷的失利使盟军指挥部愁云惨淡……他们曾花费了不少力气来研究打破僵持局面的新作战方式宣告破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胜利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布鲁西洛夫在东线战场上已经证明了这点,1917年初英军的胜利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作为装甲战的权威人士之一,里达尔·哈特认为康布雷战役尤其典型:〃仅用378辆坦克和4000名坦克兵抵抗6个步兵师,并使得敌军付出约5000人伤亡的沉痛代价。〃事实上,坦克在康布雷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被宣传得比实际情况更为斐然,受到人们的普遍看好,但尽管如此,盟军最高指挥部在1918年却没有再继续采用大型坦克进攻。也就是说,真正的坦克时代尚未来临。
德军夺德军夺回失地
〃来个中心开花〃:鲁登道夫攻势(1918)
A Solid Blow: Ludendorff Offensive
鲁登道夫完全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阵地〃的作战指导思想。他认为,猛烈的炮火可以消灭前沿阵地的全部守军,人被消灭了阵地也守不住,因此应该把部队撤到远离前沿阵地的后方,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
大限将至 当最后的大型攻势纷纷搁浅时,德军离最后的战败已经不远了。突击队战术没能冲破盟军的反抗,盟军的坦克让德军感觉压力沉重,士兵军心涣散……这是德军行将覆灭的征兆。
但德国总理劳埃德·乔治认为,如果英军在新武器、新战术的协助下仍无法在伊普尔或康布雷获胜,这次他们又怎么可能有突破性进展呢?因此,在西线继续发动损失惨重的攻势已经大可不必,兵力最好转移到其他欧洲战场。于是,英国士兵被增派到意大利战场,在佛兰德斯和法国等地的部队人数锐减。
德军最高司令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也对局势信心百倍。他的部队现在对新式进攻形式已经很有经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人数优势。此时,卷入革命的俄国已宣布退出战争,东部战场的士兵也可以转移至西部。鲁登道夫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并在1918年春天发起了攻势。
春天攻势 英国和法国部队驻扎在旧的索姆河战场阿拉斯和拉菲尔之间的地区,鲁登道夫将选择此地作为进攻点,决定采取突袭的进攻方式。英军接受了保卫法军边境阵线的任务。3月21日,持续5小时的炮轰拉开进攻序幕。在薄雾、毒气和烟幕弹掩护下,进攻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接近100公里(60英里)长的前线,英军和德军65个师展开了生死较量。英第4军团惨败,在战线上形成了一个缺口;位于战线北边的英第3军团则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黑格促请法国当局帮他把裂口堵上……一旦阵地不保,巴黎将进入远程大炮的攻击范围之内。但贝当对保卫巴黎一点兴趣也没有。德国军队向盟军阵地逼进约65公里后,因等待补给而停顿下来。
尽管战绩辉煌,但首次攻势仍让鲁登道夫付出高昂代价:25万德军伤亡。但关键的问题是,盟军所损失的,只不过是部分最精锐的突击队。
4月,鲁登道夫开始在伊普尔附近发起新一轮攻势,目的是夺取运河港口,切断法军对英军的支援。德军选择了一个由葡萄牙军队负责把守的薄弱点,在盟军战线上冲出一个缺口。几轮进攻后,伊普尔第三次战役的失地全部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