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1/4 页)
照顾他们在艇上的日常生活。
补给舰作为舰队的战斗保障,也一直都是中华海军的重点建造目标。不但在运输量上要达到要求,还要在补给速度上,能满足战场上紧急补给作业。为了应付新的战争情形,最新型的补给舰被建造成一个拥有四个吊架的奇怪造型,好像一个小码头一样。而且在上面可以伸出两条五十米的输油管道,能快速的给军舰输送燃油。吊机则是为了更快的为军舰吊送弹药和生活物资,两舰只要相距三十米,保持同速而又平行,就能快速的完成补给作业。
补给舰的运输量本身也很强大,一般一个航母战斗群配备两艘补给舰,就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远洋作战。期间只要保证补给舰的安全就足够了。因为补给舰并没有很好的防护能力,只能依靠舰队的保护。
而且新型的补给舰也建造成综合补给舰,只要是舰队需要的物资,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其自豪之处,就是他有一个大肚子,装载量比航母还大。
按照中华海军完整建制的要求,一个单艘航母战斗群,其舰艇数量为:一艘帝国级航母,四艘防空巡洋舰,四艘反潜驱逐舰,四艘护卫舰,两艘补给舰,两艘潜艇。
不过潜艇方面并未达到远洋的要求,速度也跟不上水面舰艇,所以潜艇被裁掉。而一个完整建制的单艘航母战斗群一共有十五艘军舰。这是非战时的警戒巡航是的编制。战时编制会大大加强,航母战斗群会变成航母分舰队,在单艘航母战斗群一艘帝国级航母的基础上还会再加上两艘始皇级航母,其他军舰会各加两艘。这样一来一个航母分舰队就有三艘航母,加上其他的辅助舰只,一共有25艘军舰。
战列舰会组成战列舰分舰队,也会配备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补给舰,装备数量和航母战斗群一样。战列舰一般是单独执行对陆地的攻击任务,配合航母支援海军陆战队的登陆行动,或者和几个航母战斗群一起组成联合攻击舰队。
帝国级航母和始皇级航母一样会一直建造下去,形成高低搭配。而名将级战列舰就不会建造太多,按照陈绍的估计,有个四艘就已经很多了。并且陈绍还打算卖掉所有的昆仑山级战列舰,因为战列舰太多,会增加大量的后勤负担,更何况海军本身也不需要大量的战列舰。
这次的建造新舰的资金都是贩卖军舰所得,至于国内舰队母港的建设,就交由其他部门负责,由财政部拨款。因为后续还有不少军舰要建造出来,依靠海军自身根本无法再支付军港的建设费用。
第二百四十八章 员工小镇
在军舰设计人员的工作室中,陈绍待了整整两个小时。上午十点整,举行了军舰的开建仪式,所有的新军舰都开始铺设龙骨。
这批军舰建造完成后,再经过几年的海试,就会大规模的建造。以配合现在的军舰,能够形成更加强悍的战斗力。五年,这个时间还算很长,但帝国等得起,陈绍也等得起。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39年开始的,这个时空呢?
开建仪式结束后,陈绍留下来和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进午餐。许多造船厂的工人都被邀请过来,这是一场感谢宴会。主要是陈绍为了感谢那些在造船厂努力工作了十几年的工人。他们很不容易,十几年一直都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虽然有家人陪伴,但总归不自由。世界上又有几个人甘愿待在一个地方十几年,一年还难得出去一趟。
陈绍也想给他们自由的生活空间,但为了更好的保密,一些东西并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想当然,也不能靠主观意愿。
宴会后,陈绍就直接去自己的临时办公室。虽然他现在远在南方,但公事并没有放下。每天需要他批示的文件,都被快速的送抵这里。
等他把所有的奏章都批示完毕后,时间已经到了晚上。草草吃了点东西,陈绍把明面上的禁卫都撤掉,带上帽子和眼镜,直接走往船厂工人家属居住的小镇。
十几年的发展,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成了现如今繁华地段,陈绍用十六年的时间来建设这里,才有现在的场面。造船厂规模只能用异常庞大来形容。基本上整个防城港的沿海地区都被规划起来,除了造船厂的员工小镇外,码头旁边也有一个城镇,码头的开放促使了这里的繁荣。不过码头的占地比起造船厂来说并不多,整个造船厂不比一个城市的面积小多少,如果要排列世界最大的造船厂,这里绝对可以排上世界前三。
现在这里已经停止了建设,规模已经达到了地区的承受能力,在建造下去,建造所需要的钢材就供应不上去。而且这个地方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