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页)
,还是活跃在淮北的捻子都属于匪的范畴,官府代表地主利益的,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我们是人民的政权,有充足的理由从源头解决匪患。”
这倒不是王枫信口开河,从晚清到民国,苏北鲁南近百年来一直是闹土匪的重灾区,就连新四军给中央的电文中也说,苏北的民情与苏南完全不同,可是解放后,土匪一夜之间消失,不二秘诀便是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有了地,谁还当土匪?
要知道,当土匪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当,被逮着就是死,而地主都是有武装的,攻破地主的圩寨并不容易。
“哦~~”杨水娇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却似是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道:“我从金田转战到南京,几千里的路途从未感觉不适应,但在过了江之后,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好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具体又说不清楚。”
“不错,不错,我也有!”王枫手下的兵,大体分为四块,一是原南京绿营,以南京人为主,二是俘虏的湖南兵,三是苏南本地人,四是来自于广西的大脚娘们儿,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江南人,这一过江,再被杨水娇提醒,立时都有了同样的感觉,纷纷表示赞同。
王枫想了想,便道:“虽然我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你们的感觉来源于文化上的差异,南方文化传承于魏晋,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古代中国以诗书传家的传统,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我打个比方,就拿明清两朝来说,江浙一带是进士的生产基地,杨水娇你则是客家,客家保留了许多唐宋时期的文化传统,你自己想想,你的习惯与我们在细微处没有没差别?”
第二七一章被困临清
“好象是有一点!”杨水娇侧着脑袋想了想,才点点头道:“那么北方呢?”
王枫解释道:“北方先是五胡十六国,然后是五代兴替,再是金元统治,这都是民族的浩劫,在为奴为狗之下,活着才是当务之急,文化方面又深受胡风影响,而胡族是蒙昧落后的代表,北方自然文化气息不浓,实用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
具体到鲁南苏北,首先因为战乱频繁,使得当地民众走入了两个极端,一类是结社自保,民风剽悍,这是捻子能闹起来的重要原因,反观太平军,自从金田出来一直到湖南,说句难听话,始终磕磕碰碰,没办法,南方相对安定,乡土观念较浓,不容易动员,如果不是杨秀清当机立断东进南京,恐怕不出数年就会被活活耗死。
另一类则是卑躬屈膝,小心谨慎,苏北佃农见着地主,多老远就要点头哈腰,面带笑容问我某老爷好,必须带我,不带我当场就是一顿毒打,而在苏南,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不过这与苏南经济发达,不种地也可以进城当雇工有着一定关系。
再就是鲁南苏北处于长江黄河两大文化带的中间,两边不靠,与南北都没什么紧密的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这也是你们感觉格格不入的根本原因。”
“哦!”陆大有恍然大悟道:“还亏得总司令讲解,我明白了,那看来得把南方文化引入苏北啊!”
“诶~~”王枫摆了摆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文化特征,我们没必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说到底,就是一个穷字。吃不饱还谈什么文化?富裕了自然会有文化方面的需求,政府只需要促进江南江北的人员经济交流就可以了。”
说这话的同时,王枫的思路回到了长江上,长江浩浩荡荡,既保护了江南独特的文化生态,又是阻隔南北往来的最大元凶,解决的唯一方法,便是造长江大桥,其实资金钢铁。甚至选址都好解决,关键是技术人才,王枫感觉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已经刻不容缓了,当然,英法很可能会由于政治因素受到刁难,王枫的首选目的地是美国。
一夜风雪,直到天亮才堪堪停住,战士们都疲惫不堪,但地面依然泥泞。没法休息,只得用了早饭之后继续向北行进,走到当天下午,脚下的土地才较为干爽。于是王枫下令休息,杨水娇更是连晚饭都顾不得吃,就匆匆把靴子一脱。缩进睡袋里呼呼睡了起来。
二月二十日,民盟军赶到了苏三娘曾渡过的张秋渡口。立刻分发人马征集船只,在等待期间。传来了苏三娘因攻克临清,占据城池失去了机动性,被清军胜保部团团围困的消息,这让王枫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二月二十三日,终于征集到了船只,王枫当即下令渡河,于次日清晨全部渡过,从张秋渡口到临清约有四百里的路程,全军紧急前行,至二十六日,距临清还有一百五十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