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或“自我崇拜”心理时,那么这位大成者也就离大败者不远了。当曹丕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建魏称帝有先,刘备便于公元221年半推半就也称帝于成都后,往年那位以谦虚谨慎大半生的刘皇叔,便开始在其内心日渐滋生“环视天下,惟刘备独尊,惟蜀汉最强”的心理。正因为刘备滋生如此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惟我独尊的盲目“自我崇拜”心理,所以才使刘备不顾蜀汉群臣及诸葛亮的再三劝谏,而执意举倾国之兵七十万,御驾亲征伐吴。当时刘备的心情似乎很简单也很纯粹,那就是以强兵压境之势,不到一年便可直掏吴都建业,生擒孙权,歼灭东吴为关、张二弟报仇血恨。 。 想看书来
5.诸子论政解道 管理仁法德行(4)
虽然刘备先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城掠寨,直进吴境几百里,但是刘备事与愿违,结果陆逊一把大火烧掉刘备七百里蜀军大营……
也就是刘备所轻视的陆逊这一把大火,烧得三国形势聚变:原本已实力第一的刘备蜀汉,在此一役中真可谓是前功尽弃——不仅使刘备留下白帝城含泪托孤的遗憾,而且还使日后的蜀汉国势严重大衰。
究其刘备如此大败的关键原因,在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坦言中,足以证明为君者滋生“个人英雄主义”与惟我独尊的盲目“自我崇拜”心理的致命性后果。
因此,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与执政者想让后人敬仰,不仅要规避“个人英雄主义”与“自我崇拜”的心理,而且还要深谙为君者与执政者的“四固”。对此,《管子·立政》中讲:“君主要慎重做到为政的四固:一是要重视道德却没有做到仁,不可以授给他国家大权;二是遇到贤能的人不能让贤的,不可以封给他尊贵的职位;三是对关系亲近和有权势的人应该罚不罚的人,不可以让他统率军队;四是不崇尚农业生产,不重视土地利用,随便征收赋税的人,不可以封给其都邑。这四固均是君主施政的根本,也是国家得以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关键。”
管子所讲的“为政治国”之道,就是要求当今的管理者与领导者,要有“德、仁”,并能有举贤任能之胸襟。一个有德的管理者,就会遵守法规制度,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守法经营,能给企业一个得以长久发展的环境;一个有仁的管理者,就知道体贴自己的属下人的甘苦与实际工作情况,让属下人归心所向,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这样的管理者与领导人,就会让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其聪明才智。当然有仁的管理者,也更容易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另外,身为管理者与企业领导人,也要知道“国无常强,无常弱”的道理。对此为政之道,《韩非子·有度》中就讲:“国君实行法治很坚决,国家就富强;反之,就衰弱。当今之时,能除去臣下谋取私利的做法,一切都能信阖办法的国家,人民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富强,军队就有战斗力。所以国君以过审察,任用能贤坚决实行法治的人去统辖群臣与百姓,那么国君就不会为臣下的私利或行为所欺骗;经过考察,国君任用了衡量利弊的官员去处理政事,那么国君就不会因天下事物有轻重而被欺骗了。现在如果按声誉任用人才,那么人们就重视私人交往,不好好地执行法令。所以任命官员与管理者不拿才能作标准,国家就会混乱。听到说谁好就奖赏谁,听到谁坏就惩罚谁,那么追求奖赏逃避惩罚的人,就会放弃法令,结党营私,相助为恶。他就会背着国君,提拔党羽。这样一来,下面忠于国君的人就少了。那些人交结广泛,党羽众多,朝内朝外就会搞宗派。如果这样的话,在一支团队中,小私利为单位的小组越多,也就越不利于团队的整体领导与管理。当然这样情况下,也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因此,明君用法作为择人的标准,不按自己的看法来提拔人;用法来衡量功绩,不凭主观看法。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干坏事的人也不能再掩饰;徒有空名的人不能受重用,有功遭诽谤的人也不会被罢免。这样的话,君臣之间就能清楚地辨别功过是非,国家就容易治理了,所以国君只要用法治国就可以了。”
5.诸子论政解道 管理仁法德行(5)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因此韩非子为政之道就强调“法政与法治”。韩非子主张“使法择人”、“使法量功”,而不能“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这样才能“民安而国治”,“兵强而敌弱”。韩非子的“法政与法治”之道,对于当今的企业构建与当今法制社会的构建,都有现实的意义。因为我国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制社会,所以我国的企业发展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