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着一个宝藏的传说的话,只怕早已根本没有人注意了。
有关巨宅之中有宝藏的传说,也十分模糊。只是说,当建造这所巨宅的大官,在督造这所巨宅之际,十分严格,每一块砖,几乎都经过挑选。而且,砌砖用的灰浆,是用糯米煮成了浓汁来调的,这样,坚固的程度,就在普通灰浆的一百倍以上。
(这倒是得到了证明,在最近一次,大官的后代子孙,想拆除几堵墙的时候,动用了现代化的器械,几经辛苦,最后还不得不动用到烈性炸药,才能把要拆的墙拆掉。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拆掉那巨宅中的几堵墙,这一点,留待以后再说。)
传说,大官宦囊丰富,一生之中,搜集的奇珍异宝极多,这又要简单地从那大官的来历说起。
原来大官也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一个身分特殊的人物。这个身分特殊的人物,姓名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可以不提,而他的身分,却值得一说。
原来他是明朝的一个藩王──宁王府中的总管。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就封下来的一个封号,最早是封给他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一直传下来,传到朱权的玄孙朱宸濠。
朱宸濠这个人,在明史中十分有名。志大才疏,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干,忽然想起做皇帝来,于是招兵买马,积极行动,终于在大明正德十四年起兵,想从王府所在地南昌打到南京去。但是不到两个月,就兵败被捕,自然砍了头。
朱宸濠这个人,还有一点有趣的地方,是他不但在正史上,以“宁王之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稗史小说上,这个人也大大有名──七剑十三侠和他有关,连三点秋香的唐伯虎,也有人和他扯上关系,说唐伯虎是因为不肯在宁王府的手下做官,这才故意风流放纵的。
这些,全是闲话,不能说和整个《灵椅》的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关系不算太大。可是这一段历史,却非简略地知道不可。
宁王既然要起兵造反,自然要广集奇才异能之士,而且要准备大量的金钱,搜罗奇珍异宝。
那个大官是宁王的心腹,一切事情,大半是由他经手的。然而就在宁王起兵造反的前半年,这家伙却突然离开了江西。据说,把宁王苦心积虑,搜罗了好多年的奇珍异宝,拣好的,全都带走了──大宅之中有宝藏的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虽然到了现代,已隔了四百多年,可是如果有家传异宝的话,几百年是不会失散的。
但是这个家族之中,却一直没有什么珍宝流传下来,只知道当他们第一代来到这小岛上的时候,金银极多。据说大海船用来压舱的,不是石块,而是金块。
这传说应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因为如果金银不多的话,怎能在当时荒芜的小岛上,起上这样考究的一所大宅子?
可是,比起金块来更有价值的宝物,却一直没有怎么见过,所以才有了传说。传说是那个大官,在亲自督造这所巨宅之际,造了一个十分隐秘的密室,把所有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可以供来作造反之用的大批宝贝,藏在这个密室之中。
至于这个密室在大宅的何处,几百年来,既然有了这样的传说,谁不想把它找出来,可是却从来也没有人成功过。
据岛上的人说,直到七、八十年前,大宅中子孙繁衍,实在挤不下了,才有人肯搬出去,就是为了还想找到密室。
至于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一个藏有大批珍宝的密室存在,传说归传说,找寻归找寻,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过。
大宅子虽然大,原来造的时候,连仆佣在内,不过是供二、三十个人住的。等到住的人超过了三百以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空间,都塞满了人,真要是有什么密室的话,也早已被发现了。到后来,住的人越来越多,原来辉煌的巨宅,看起来比难民营还不如了。
而且,大宅子是造在一个山坳之中,不但交通不便,而且随着小岛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所大宅,几乎得不到任何现代化设施的供应。一直到如今,水的供应,还要靠山间的溪流,引到一个蓄水池中,才能取用,其落后可想可知。
所以,尽管宝藏的传说十分诱人,但久而久之,也就陆续有人搬出去,到后来,搬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本来全是有血缘之亲的一家人,但是几百年之后,实在已经和陌生人没有什么分别了。于是,在大宅几乎沦为荒废的情形之下,族中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对祖宗遗下的巨宅之中,是不是真有宝藏一事,来作一次最彻底的清查。
这件事从提出来到实行,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