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后期年代学研究做出独特贡献的同时,也对世界AMS测年学科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甲骨卜辞透露的隐密
由于甲骨、铜器多为考古发掘而得,其中甲骨文、铜器铭文记载的天象、历日是当时的记录,这些记录不像文献记载,成书较晚,真伪掺杂,因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已发现的铜器铭文中,除月相外,未发现其他天象的记录。因而,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就更加珍贵,其中的日月食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可望得出天文定年结果的重要依据。
在已发现15万片甲骨文中,被学术界认为可以用来推算的日月食记录有:
1.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记录。
2.宾组卜辞中一条被释读为“三焰食日”,并认为是日全食见日珥的记录。
3.历组卜辞中五条带有干支,并且可能是日月食的记录,其中一条记“日月有食”,三条记“日又哉”,一条记“月又哉”。
在以上三种天象记录中,有关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记录的可信性,学术界没有争议,并且经学者们研究,这组卜辞属商王武丁到祖庚时期。在3000多年前,于这一不太长的时间范围内,竟有五次月食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历组卜辞中,关于卜辞的时代和所记是否为日月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尽管断代工程开始后,学者们又进行了重新研究,但由于仍存异议,工程专家组决定,历组卜辞的记录暂不作为依据用于讨论商后期年代。用于工程讨论的只有第1、第2两种天象记录。
对于“三焰食日”这条天象记录,最早注意和研究者之一是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作为安阳殷墟最早的发掘者之一,董作宾很早就注意到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历,他在研究“大版四龟”之时,就从第四版卜旬之辞中发现了殷历有大月和小月之分。1934—1943年间,董作宾积时十载,潜心钻研,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殷历谱》,从而开创了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年代之先河。就在这部著作中,董作宾曾举出殷墟小屯YH127坑出土的一版卜甲作为商代日食的例证。这片卜甲的拓本后来发表于《殷墟文字乙编》。其卜辞为:
甲寅卜觳贞,翼乙卯易日。一。
贞,翼乙卯(乙卯)不其易日。一。
王占曰:“止勿荐,雨。”乙卯允明■,乞■,食日大星。
这里,董作宾把卜甲上面卜辞的验辞后半段“乞■,食日大星”解释为“三焰食日,大星”。之后许多学者沿袭其说,并认为是一次日全食时出现巨大日珥的记录。著名天文学家刘朝阳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后出路》一文中,也认为这段卜辞为“三舀食日,大星”。
董、刘等人对卜辞的这个解释,在很长时间没有人表示怀疑,直到很多年之后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由于董作宾在甲骨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该版卜辞拓本不很清楚,即所谓“三焰食日”的卜辞位于腹甲上部反面,文字夹刻于钻凿之间,且该处甲质疏松,在拓本上显示为一片麻点,使字的笔画难以辨认等等原因,董作宾之说一直被大多数学者引用和予以推算。直到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后,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此说才被“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之一李学勤正式否定。
第六章 商代后期诸王的年代(6)
根据台湾甲骨学家严一萍对所谓“三焰食日”卜甲所做的摹本,李学勤在反复考证后认为:董作宾所说“三焰”的“三”,其实是一个“乞”字,而下一个字“焰”应是“■”字。“食日”不是日食发生的天象,而是一天中的时段名。至于“大星”的“星”字,应释读为“晴”,不是平时看到的某颗星象。
按李学勤的考证释读,这版卜甲的卜辞内容大致是:
在甲寅这一天,由殼贞问次日乙卯是否天晴,这是为了祭祀的事。武丁根据占卜的结果,判断说:不要陈放祭品,天要下雨的。到了乙卯,天亮时果然阴天,停止陈放祭品,上午吃饭的时候天气大晴。
甲寅日又贞问武丁鼻子有病是否神灵降祸。正面贞辞附记“王占曰”,却没有内容,大概是武丁身体不适,活动中断。反面贞辞改由王臣判断,认为应该停止“金■”一事,这无疑是为了照顾武丁的健康状况。
有了这版卜辞的正确释读,李学勤认为:这条颇为著名的几乎被国际甲骨学界和天文史界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甲骨文“日食”材料——“三焰食日”,与日食没有任何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