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是的,张伟雄劈头点明“我们对刘德华不公平”是铁一般的事实,厌倦他的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拥抱他的又不见得有说服力强的论证——胶着的状态成就了以努力勤奋去肯定他演技的尴尬处境。但新界的牛也努力,为何我们不颁奖给它?其中的潜台词正好反映出分析电影演员演技的盲点,事实上即使在通行各电影学系的指定教科书Film Art:An Introduction中,作者David Bordwell及Kristin Thompson,也不过把演技归类在场面调动下作轻轻带过。当中固然反映出一些根深蒂固的积习,如电影演技一直被戏剧演技看低一等,因为印象中电影总有镜头调动乃至剪接等方法,去掩饰前者的不足。而且眼前的问题也正如张伟雄所指出:把一切慵懒地编配入偶像演出、正格小生甚或本色演员等标签后,轻易混过打发了事本来就不是作研究的应有态度。
张伟华在文中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以梅耶荷德(Meierkholid)的戏剧理论,去解读刘德华的演出。环绕“生物力学”而发的动静对照形态表演方式,不一定最适合用在刘德华身上,但却显然为本地演员的演技论述打开了另一扇窗。更重要是其中不乏与其他表演技法对话的可能,例如“生物力学”的表演法,与美国流行强调的“接受”与“发放”的表演理念有何不同;又如文中提及刘德华和周星驰在《赌侠》及《整蛊专家》中不断建构及解构角色的试炼,其实与中国传统的相声技法又或是日本漫才中“突进”和“惚”的对拆法有何差异?以上均是从《焦点演员:刘德华》引申出来的丰富可能性,我得说一句:今次电影节为刘德华作了一漂亮的平反!
第58章 危险经已在前面
自从邵氏电影开始重新面世,的确带动了一股重温经典的热潮。借花敬佛,先从王贻兴的网站上移植一段日记过来,大抵可令人登时感受到穿越时光隧道的快乐:“如果可以每个星期日下午都留在家看邵氏重播经典就太幸福了。我错过了《楚留香》和《十三太保》,悔恨难返。《报仇》的确好看,难怪母亲年轻时候那么迷恋姜大伟,戏中的他实在太吸引了。狄龙中伏惨死一幕插入空翻与戏台段落慢镜,震撼力一流,让我张大了嘴巴,张彻实在太厉害了,大师实在是大师,几十年前,已经能够这样,不得不让人折服。”我初睹《十三太保》又或是《独臂刀》,同样有强烈的震撼,但得承认邵氏对自己最大的刺激和大师并无关联,而是被一系列的cult film“蛊惑”——也即是在《第三类型电影》提及的作品。
一、“沟池电影”出土
甘国亮以“沟池电影”(Cult Movie)来形容当时的作品;吴昊借新浪潮的《第一类型危险》引申成为书名——我得拜服且深明其中突显受众力量的用意来。是的,我得坦承在邵氏系列中,最令自己迷头迷脑的,为“禽兽导演”桂治洪一连串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夸饰作。当杜琪峰的《黑社会》以披露黑帮行规惹来康城人士的注目,早在桂治洪的镜头下,一切已见怪不怪(先有《成记茶楼》中的讲数场面,后有《大哥成》中执行家法的过程);如果你对日本AV的激化趋向瞠目结舌,那么对《蛇杀手》直迫地下四级小电影的“公映”程度,实在只能无言相应。我知道这一刻自己的职责并非在写影评,实情上也仅欲与大家分享作为一个满腹疑团的隔代小影迷感受——我希望通过文字去追寻时代的隔阂所在,从而去认清认楚蕴藏腹腔的“沟池”动力泉源。正因为此,我推介的不会是香港电影资料馆的《邵氏电影初探》,也不会是台湾彼岸麦田制作的《邵氏影视帝国》——此刻珍视的为一个狂迷而非研究者的角度,好教我以愉悦的爽态去沉浸其中。
二、狂迷制作与宣传机器
《第三类型电影》收录的正好是第一手从《南国电影》及《香港影画》摘录下来的文字——两本邵氏当年的机关宣传刊物,恰好带来意想不到的虚拟共时感来。作为超时空的狂迷,我们会在激发“沟池”动力之际,忘记了现实中的种种疑窦:为何《72家房客》可以粗口满场飞?为何《女集中营》可在本土郊外实景大打野战?正如作为宣传刊物的《南国电影》及《香港影画》,本质上也同样有或多或少的专业修饰,所以桂治洪成为“邵氏最有冲劲及敢于创新的年轻导演”;而霍耀良更是“大胆起用新人刘德华”、关心“社会小栋梁”的“青少年问题剧导演”(《毁灭号地车》)。在时代落差下,狂迷难免会无意间顾此舍彼,尽情洋洋洒洒铺陈钟情所爱;在时代的并存中,宣传公关也惯性刻意作隐恶扬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