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1/4 页)
后者作为中产情调的雅皮电影,亦是德宝主推的电影类型之一。虽然有吴曜汉、冯宝宝、吕方、罗美微、李丽珍等明星助阵,片中幽默搞笑滑稽不断,引起观众阵阵笑声。但是剧情散乱的硬伤无法掩盖,亦令不少媒体暗自摇头。
黑马国际的《倩女幽魂》不同,虽然在前期主动、被动的宣传中,与《人鬼情未了》和《喋血双雄》的对比之声从未停消,还有《星岛日报》虎视眈眈,令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承担了巨大压力。但是上映之后,质疑声等不河蟹的声音统统消匿,就连《星岛日报》都破天荒的,对《倩女幽魂》进行了正面报道。没在提什么陈平安假公济私之类的话。
“该影片集武侠、神怪、惊悚、搞笑、爱情于一身,开创了香港特技神怪片的先河。影片主干虽是一段凄婉的人鬼恋情。但在表现手法上却相当另类,加上视觉效果的登峰造极。这部电影或许能够为香港鬼怪片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神鬼电影之巅峰。影片充分利用各种电影手段,营造出一种奇幻迷离的艺术氛围。王组贤饰演的聂小倩幽怨、哀艳,风拂青丝,衣袂飘然,摄心动魄的眼神释放出隐隐的杀机,她飘逸的长发,清秀脱俗的气质,我见犹怜的形象,相信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首《黎明不要来》。唱不尽的凄美缠绵。去年圣诞节,黑马国际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段深刻骨髓的人鬼情,今年圣诞节,又为香港市民带来一段难以磨灭的人鬼恋。
去年的陈平安是鬼,今年的陈平安人是人。鬼也好,人也罢,他和钟楚虹、王组贤两位女主角塑造的那份真挚感情,想必会随着电影的上映深入人心,让人为之陶醉痴迷。为之感伤动容……”
施南笙让宣传部经理张冯奎进行统计,香港各大报纸对三部电影的报道,《倩女幽魂》占据了五分之四。在媒体看来,《神探朱古力》虽好。但没有新意没有突破,许冠纹秉承一贯路线,虽然票房得到保证。但是可报道的地方不多。而《八喜临门》还不如《神探朱古力》,甚至有报纸把这部电影剧情散乱的硬伤搬上版面。惹得潘笛笙大为恼怒。
就在各家报社,将着眼点都集中在《倩女幽魂》的拍摄、剧情、表现手法以及陈平安、王组贤、温碧瑕和午马等几位演员身上。进行详尽报道的时候,《电影双周刊》的刘志华却独辟蹊径,指出了《倩女幽魂》必定大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初窥黑马特效工作室。”这是刘志华的影评,详细剖析了《倩女幽魂》中广泛运用的电影特效,以及特效的精良。
《倩女幽魂》中运用了大量特效镜头,许多特效镜头反散在电影各处,姥姥出场、燕赤霞大战小青、和姥姥终极对决以及进入鬼界和黑山老妖最终决战几场戏里,特效镜头得到集中体现。
各种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运用了无数特效镜头。长舌翻飞,火光四溅,群鬼狂奔,法术绚烂……精良的特效设计,数量众多的群众演员,震撼的大场面,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用刘志华的话说,电影特效在欧美市场早已兴起,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反观香港影坛,香港自开埠以来,拍摄电影无数,真正重视特效,将特效运用与电影拍摄中的,就只有83年徐可导演的《蜀山》和今年陈平安导演的《倩女幽魂》。
《蜀山》毁誉参半,当年轰动极大,但是投资方嘉禾陪了个欲哭无泪。而今年的《倩女幽魂》,特效镜头明显优于《蜀山》,如果当初拍摄《蜀山》时,能采用黑马特效工作室,相信《蜀山》的成绩会更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蜀山》的巨额成本不同,《倩女幽魂》的成本不过几百万港币,特效镜头之精良令人称奇,黑马特效工作室的未来值得期待。
最后刘志华通过分析,提醒香港电影人,根据这些年特效在电影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一现象,他判断将来的电影特效会成为重中之重。
香港电影人不能在固步自封,新浪潮运动不应固步自封停步不前甚至销声匿迹,香港电影必须不断创新。不论是为了自己的腰包还是为了香港电影的将来,香港电影人都应当以黑马国际为例,在成功中不断创新,为香港电影不停的注入活力,才能使得香港电影长久不衰。
“成本低?我呸!”徐可把这张登载刘志华影评的报纸丢在地上,抱怨道,“他知道什么!”
“至于这么生气吗?”施南笙捡起报纸,看完后立刻明白徐可的愤怒来自何处,“我觉得吧,他说的好多都没错。”
“他根本不了解老板对黑马特效工作室投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