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阳光的种子(4)
作为监管者的张维功,对于国内保险业在21世纪的整个动向洞若观火。
在整个中国国内,保险作为一个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取消。改阳光基业。
革开放后,因为市场经济的内生要求,政府于1996年发放了5张保险企业牌照,此后陆续允许生命人寿等4家公司筹建,之后便再无一家保险公司得到审批。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也冲晕了保险公司的头脑。由于监管落后,无人管教、无法可循的保险公司,盲目投资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委托贷款。当年海南房地产的泡沫中,亦有保险资金的部分“功劳”。宏观调控急刹车之后,最终导致较大数量的不良资产。惨痛的教训,让管理者变得异常谨慎。
而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则是,之所以迟迟没有发放牌照,是为了让1996年前后成立的几家公司迅速长大,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是开放推动了改革。国外保险业庞大的现状和它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使得监管层对加强国内保险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认识。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的开放加速了国内自身的改革。张维功认为中资保险公司的机会来了,当然,他本人以更为有效率的方式服务社会的机会也来了。
对市场更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来自于作为监管者的张维功与业内的广泛交流。几年来,在与国内外业界人士接触时,张维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跨国保险巨头都普遍看好中国的保险市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然而,国内许多业界人士则大都感觉到:“业务太不好做了。”
中国保险市场的保费平均一年的增长率高达30%左右,不但保险密度大大低于发达的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此“业务不好做”的结论是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得出的。
因此,这种结论的背后也许是因为国内公司制定的“计划目标太高”
从而导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结果;也许是属于“围城现象”——“老外”只看到了“增长率”,于是就“武断”地推测出中国市场的“蛋糕无比大”的结论,而里面的人只看到了“市场的残酷竞争”,于是就达成了“蛋糕不够分”的共识。
事实上,决定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多变量。如果把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文化习俗等定义为影响其发展的内生变量,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内生变量是大体恒定的,而制度、政策等则为外生变量。在内生变量基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外生变量对产业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1958年,因为政治原因,中国停办了保险业,导致商业保险中断达20年之久,这段历史就可以折射出制度、政策等外生变量对产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从制度、政策等这些外生变量的角度来看,张维功认为中国的保险业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四次比较大的发展机遇。
第一次发展机遇发生在1979年,当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这一通知可以看做是保险业的“解禁令”,从此中国保险业挣脱了体制的束缚,开始了第一个春天。
1992年,*南方讲话后,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保险业也迎来了第二次发展的机遇,开始了对外开放,并且被放在了整个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的地位,由此保险业充分利用“开放倒逼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阳光的种子(5)
第三次机遇是1998年,此前保险监管部门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这一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虽然此时的保监会还属于副部级单位,但是这一监管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体现了国务院对保险业的高度重视,由此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作为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独立地位。
第四次机遇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后十多天里,保监会就立即批准了诸多外资保险企业入华。监管部门通过竞争主体的增加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的引入,使得参与“游戏”的各个主体都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事,由此为建立一个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垄断、保护、不公平因素,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提高市场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