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星人”遗址存在?这个课题引起了地质学、考古学甚至是外星人研究者们对于白公山的关注,并且展开了长久而且激烈的讨论。那么,究竟白公山下所谓的外星人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是个什么样子?它究竟是由谁创造或者说产生的呢?一切谜题还有待解答。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由某大学地质学著名教授郑教授带领的考察队前往白公山进行考察。这天一早,郑教授就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和助教从离白公山最近的一个小镇开车出发。一路上,学生和助教都兴奋异常,比起考察,更令他们兴奋的是这次青海之行。连绵的青山从两边迅速地后退,路越走越偏僻,最后车开到一处实在没办法前进,郑教授一行带上设备和器材开始徒步前行。走了半个小时,只听见郑教授的助教小王在队伍后面喊道:“郑老师,请等一下,小云好像有些不舒服。”原来,郑教授的研究生之一周云,体质一向不大好,青海这个地区海拔颇高,小云又背着探测的器材,没一会儿便支持不下去了。郑教授想了想,就让队伍停下来休息。
虽然同行的研究生都在说笑,但助教小王明显对这次青海之行认识得更清楚一些,他们只是在进行着漫无目的的找寻,而支持这些研究的经费又很有限,结果可能并不会向学生们想得那么乐观。小王看到郑教授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坐在原地休息,而是手里拿着个简易的放大镜,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于是小王走上前问道:“郑老师,您有什么发现吗?”郑教授招招手,示意小王也坐下了,他手里抓起一块看似普通的黑色物质问道:“你来看看,这是什么?”小王接过东西,也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翻来覆去地仔细查看着。其实,以小王往常的工作经验,他几乎可以直接断定,这就是一块严重生锈的铁块,但是郑教授为什么要让他看这个东西呢?小王觉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就是生锈的铁,但是但是这块铁不可能是现代地质学中提到过的任何自然条件下可以产生的,明显是经过人类加工的。”“对,问题就在这儿。”郑教授点点头,又道,“这是当地牧民在白公山放牧时找到的,据说那片地区从来没有人居住过,但是四周全是这种黑色的生锈的铁。”小王有些激动,他问,“难道我们这次来就是寻找这种铁的所在地?”郑教授点点头,接着说,“我还怀疑,地表的这种铁应该只是地质变动过程中,从地下被带上来的,真正我们要找的东西,还在地下!”小王激动地跳了起来,连忙问,“郑教授,难道真的有‘外星遗址’的存在?”郑教授哈哈大笑了起来,“小王啊,我们是地质工作者,可不是什么探险队啊!”小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休息了一会儿,队伍再次出发。艰难的跋涉阻挡不了这群年轻人对于地质学的热爱,和作为科学工作者对于真理的探寻。经过接近两天的野外作业,他们终于发现了牧民口中的遍地都是生锈的铁的地方——托素湖附近的一块草地上,并且对当地的土样和岩石样品做了采集和简单化验。郑教授可以肯定,在这块土地的下面,一定还有一层充满了这种特殊的生锈了的铁的地方存在,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能够对此地进行彻底的挖掘、开采以及研究。但是,政府随后对此地的发掘证明了郑教授的推测完全没有错,就在这片土地下面,发现了时间约在600万年前神秘的管状物质,竟然像极了现代生锈了的铁管!
这次巨大的发现使人们热议纷纷,关于青海省是否有“外星遗址”的猜测越来越多。假如存在所谓的“外星遗址”,以这些管道的巨大规模和修建地点,我们可以说,外星文明应当远远超过了现代文明的脚步。还有人说,这有可能是史前留下的遗物,即在当代人类之前,应当还有工业、文化水平远远超过当代人类的人在地球上存在过,然后又随着冰川灭绝了,这些铁管就这样作为他们的遗物被发掘了出来。
但很多地质学的专家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专家认为这些奇特的铁质管状物分布地点在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第三季砂岩层中,成分以氧化铁为主,呈深褐色。至于其成因,郑教授说,这既有可能是一种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也有可能是由于砂岩层快速沉积而形成。而他个人更倾向于地下管道的形成是由于地下岩浆因为某种原因而上升到地面,岩浆中的含铁的物质凝聚才形成了管状物。但是种种猜测还是不能顾排除人工钻凿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管状物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这又与普通的地质现象不大一致。
事实上,白公山之所以被认为是“外星人遗址”所在地还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在1993年,日本天文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