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手之力。
政治正确,不仅后世讲,古人更讲。
说话功夫,“诗会”就开始了。
由于是金福寺的产业,所以请来的人是县学的教谕。毕竟北宋的文人与和尚庙的关系一直很好。但凡有名的“名士”就没有与和尚关系不好的。
这是因为和尚自身握有一部分的舆论权。就像这青楼“诗会”,又何尝不是古代的扬名工具?
来的教谕也明白,所以就轻轻咳嗽一声,说了些本地文风昌盛,为自己脸上贴贴金……
这也是他的政绩不是吗?
“吟诗诵词。花,咱们吟的多了。今日咱们不吟花。吟雪,你等便以雪为题,以一个时辰为限。”
老教谕显然很明白这帮年轻人的心态,他敢说这帮子人中,花银子买诗的不在少数。就像上一次,一区区童生竟然向府尹求诗,自己只评了个中上。后来知道原作者竟然是府尹,吓的他小心肝扑通扑通直颤了好些天。所以临到关头,他才突然改了题目。
同时一个偌大沙漏,放于台旁显眼处,已经开始计时。
题目已经出来了,一众书生再没有心思吃饭,都皱眉苦思,希望能够搜刮肠道,以求得好句子来。
而钱氏兄弟,一张脸更是成了苦瓜色。很明显,他们就属于“买诗”的一分子。
看的沈石大乐,喝酒吃肉,直吃得口滑。
孔雪笠见了,分外焦急。“介玉,你怎么还吃?”
沈石笑着说:“不吃做什么?他们想当那入幕之宾,我可不是。”
“抄”诗装逼,那也要看对象的。为一***,实在是不值。要知道沈石会的诗,就那么几首。他可没有用在这儿的打算。
孔雪笠不知道这些,既然沈石不愿意参与,他也就不再劝,而是冥思苦想自己的去了。
一会儿功夫,青楼小厮在每人面前摆上文房四宝。笔是兔毫好笔,墨是上品松烟墨,砚台是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纸同样是上好的夹江宣纸。
单这些便颇费银子。据沈石所知,上世他的一位老领导习字时,也曾求过好砚,但是最好的端砚,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就是歙砚,由于宋代文豪蔡襄、苏轼的赞誉,也只能观价而退。
一时间,再没有说话,只墨锭在砚台里摩擦的声音。有无数支笔落到上好的夹江宣纸上,或快或慢,或沉重或轻灵。
有沉香在花厅里氤氲冉冉,空气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
单这儿出现的好东西,如果带回二十一世纪,便是买房买车,都不用再贷款的说。
可惜沈石回不去了,刚交首付的房子,只怕是要白白便宜银行了。这也让沈石不由地多喝了两口酒。
第13章 没有最蠢,只有更蠢
这古代粮食酒,看着度数不高,但是喝多了,同样上头。
正所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他可怜的房子啊!
是啊!喝醉酒了的沈石,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对房子有这么大的怨念。
不行,自己得醒醒酒了,不然酒后吐“真言”,说房子事,非吓坏这一帮“读书人”不可。而且穿越这么大的秘密,更是谁也不能说的。
为了清醒过来,沈石只能强提起精神,有一口无一口地喝着桌上的邛莱花茶提神。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炉沉香燃尽。
再看厅堂正中的沙漏已经泻到尽头。
这一醉一喝茶,一个时辰便过去了?
怪不得沈石上—世的领导有饭局从不带他,就他这酒量,真上了酒桌,估计连一女公关都喝不过。多丢领导的面子。
看看时间差不多,县学教谕微笑着站起来道:“时辰已到,请各位士子交卷吧。”
闻言,众人纷纷放下毛笔,捧着稿纸走上前恭敬地放在县学教谕面前的桌上。
这回拿起稿子,他是安心了,心想:总不可能这里面还有某位大人的诗词了吧?
他不过是个八品的教谕,品评一下童生,还行。但是任何一个文官,哪个不比他的官儿大。下属评领导,教谕才不愿意干这么颤心肝儿的事。
现在多好,他飞快地看起来,遇到不好的,就随手放到一边,碰到好的诗句,都面露笑容,夸赞两声。
教谕也是老师。当老师就要有老师批改作业的范儿。
受到夸奖的士子都是一脸得色,而卷子被扔到一边的书生们也不颓废,反正诗词一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