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1 页)
人臣楷模范围之外了。
其实啊,如果仔细读那段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小李身边最亲近的那一群人,也是跟他“私交”最好感情最深厚的,大多都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唐俭这种好好先生,而不是后世褒扬最烈的倔老头魏徵等。这也很好解释,小李自己是个性子急、直爽外向的人,本来就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如果身边也都是些一点就着的家伙,他的生活大概就要象烟火大会一样噼哩啪啦精彩响不停了^&^。能够信任、重用魏徵等人,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清醒和风度表现,但魏大人自己也说小李“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他当然是把自己算成“君子”喽,那么“小人”是谁,大家不妨见仁见智^^。这是性格互补的自然结果,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房玄龄等人是因为太了解小李而不敢进谏,小李本身其实是那种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房、长孙和魏徵他们,只是在自身性格、个人经历等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分工不同”罢了,小李用魏徵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房、长孙来调节个人生活保持正常心理状态,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很合理的。
第三个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值得来好好地探讨一番。我们看通鉴也好,唐书上的无忌传记也好,会发现它们对无忌在贞观年间的事迹记载中,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渲染小李对无忌是多么多么地“好”,顺带提一下长孙家的“外戚避嫌”表现,相比之下对无忌所做的“实事”,以及别人对无忌的评价这些比较“客观”的东西,就着墨很少。这样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无忌本来没什么功劳,威望也不算高,就是因为皇帝喜欢他,皇帝偏心,才把他人为地拔到那么高的位置,然后别人都不服气,无忌只好自动谦虚退让……
这种看法……也不能算全错啦TT。首先小李跟无忌的交情之深,那的确是谁也比不上的。说“从小玩到大”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在两人都是十四五岁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就常常在一起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