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开了争
夺区域霸主的拼杀。战马的鸣嘶伴着劲风吹起的狂沙烟尘,在箭雨刀光的浪涛中起
伏跌宕,滚滚前涌。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强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
雄主,同样为争夺霸权而拼杀搏击,逐鹿中原。黄色的土地上,到处大军云集、鼓
号震天,戈矛并举、刀剑迸击,车骑交错、战马嘶鸣。战争之频繁、规模之巨大、
兵车之众多,远非西方战场所能比。交战双方投入军队的数量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急
剧增多,几乎每一场交锋的人数,都有数十万之众;战争的方式也由车战、阵战的
直接对抗逐渐演变为以步、骑、弩兵为主的野战和赋予多种变化艺术的包围战。著
名的秦赵“长平之役”,两军从公元前262 年一直拼杀到公元前260 年,结果是赵
国40 万大军降卒被坑杀,秦国军队也伤亡过半。无数将士惨死沙场,流淌的热血
荡涤着中原。
历史的动荡急需一位铁血人物站出来,用超人的智慧和强大的武力完成统一。
秦始皇正是顺应这历史潮流的发展挺身而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以
叱咤风云的盖世雄威,席卷天下荡平六国,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公元前237 年,秦始皇亲政并以他的机智与果敢粉碎了吕不韦和■■集团,稍
试锋芒后,便开始实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年,呈现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主张:一是吕不韦之后继
任丞相的李斯“先取韩”的战略,另一种是大思想家韩非“举赵、亡韩、臣楚魏、
亲齐燕”的战略。李斯的主张体现了先弱后强的作战方针,而韩非的主张则体现了
先强后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布署。
李斯与韩非虽系同学,一旦发生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利害冲突时,相亲变为
相互残杀,便无法避免,这是人类天性中的弱点所决定的。既然冲突已经出现,残
杀也已成必然,李斯联合重臣姚贾先发制人,在秦始皇面前分析了韩非的战略方针
无非是“存韩”和“谋弱秦”。因为韩非是韩国的宗室贵族,人虽在秦,其心向韩,
故不让讨伐韩国而攻赵。不如极早杀掉以绝后患。秦始皇为李斯所言而动心,下令
将韩非关进监狱听候发落。
既然冲突已经开始,就要制敌于死地,否则后患无穷。深知权术之道的李斯不
会放过这个契机,他以毒药将韩非致死而取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
韩非既死,李斯又倍受秦始皇宠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战争的形势和六国
的格局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没有正确的估计,缺乏战略头脑和眼光,
此时的秦始皇可能就要按照李斯的作战方针行动了。
然而,秦始皇没有行动。他开始以自己的宏才大略正确估计和判别敌我双方的
力量,以及韩非与李斯两种不同方针的得失。
秦始皇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军事力量比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力量都要强大,若
单个较量,秦军无疑占绝对优势。但是,秦国面临的是关东六国的敌人,若以秦国
兵力对六国总兵力,优势则归对方。灭六国不能四面出击,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无疑是正确和明智的。要想各个击破,就必须防止诸侯合纵。六国中,韩国最弱、
赵国最强,如按李斯的战略方针,“先取韩以恐他国”,就很可能再“恐”出一个
以赵国为首的合纵抗秦的强大势力。公元前241 年、赵将庞■统帅赵、楚、魏、燕、
韩五国之师合纵伐秦,就是以赵国为首联合起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能再蹈
复辙。韩非的主张无疑是为先打破诸侯合纵考虑的,是一种新的形势下战略目标的
发展与转移。“举赵”以击其头,使六国群龙无首,同时“亲齐燕”以断其身,合
纵难以形成。
秦始皇以一个战略家的杰出才智,不顾李斯等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采用韩
非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举赵亡韩。作出了集中主力,打击赵国的具有重大军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